瀏覽類別

專文

【專文】當電影遇上博物館:臺灣電影文化資產的歷史建構與論述實踐

撰文:林亮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一、電影與博物館之間:從遙遠到靠近 電影與博物館都是在十九世紀末引入臺灣。電影在臺映演的最早文字紀錄,是刊載於1899年9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一則廣告──「臺北的十字館,將在八日晚間起至十日放映美國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氣寫真,內容是關於美西戰爭等」。而第一間在臺設置的博物館*,則可追溯至1882年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專文】公益文創:一種博物館整合社會企業概念的體現

博物館圖像授權經過設計轉化,成為符合市場競爭力又具有文化故事的物件,圖為有書如玉計畫產品「裸皂」,攝影/黃英哲,2018。 撰文/攝影:黃英哲(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一、博物館視角下的社會企業概念 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其發展的脈絡趨勢中,始終存在著與時俱變的特性。相對於傳統博物館學觀念的「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

【專文】精神障礙展演與主體發聲 《主體‧組體:I am who I am》共同策展之實踐

文/攝影:陳亭亘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市私立活泉之家組長 作為社會教育重要機構的博物館,展覽內容有加強主流文化與意識型態之效,影響並形塑社會的觀點。然而,關於占世界總人口百分之一的精神障礙者,臺灣的博物館幾乎不曾關注這群處在社會邊緣、飽受污名與歧視的群體;而是由各個社福團體,如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持續努力透過策展,企圖與社會大眾溝通與對話…

【專文】在博物館處理令人難以面對的記憶 II

攝於2013年9月7日芬蘭赫爾辛基的俄國大使館門前,為抗議俄國立法禁止「宣傳同性戀」,社運人士將其人行穿越道漆為LGBT抗爭常用的彩虹標誌。 原文作者:David Fleming (英國Hope大學教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主席/國際博物館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前利物浦博物館群總館長)…

【專文】在博物館處理令人難以面對的記憶 I

原文作者:David Fleming (英國Hope大學教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主席/前利物浦博物館群總館長) 博物館隸屬於極富挑戰性的行業。它已不再只是將有趣或美麗的物件呈現給從不質疑的大眾這樣的角色。這個時代的博物館竭力成為所處社群的核心,並儘量成為- 套句英語裡的說法-「容易滲透」(permeable)…

【專文】在拉丁美洲的博物館推行人權教育 (下)

作者:Susana Meden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現任執行長) 翻譯: 呂繼先 博物館所從事的活動,自然會聚焦於與其本身類型屬性相關的議題上頭- 所以藝術博物館會探討藝術與美,科學博物館探討創新發明。但今日,能夠吸引到最多訪客的,並不是那些只展示美麗或歷史性館藏的博物館,而是所推出的展覽更能夠打動觀眾、鼓勵人們對人生有所省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