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夏威夷比夏博物館:太平洋文化十字路口的南島連結

作者∕攝影:林芳誠(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博物館畫出的異文化安全線 作為南島世界一份子的台灣,主流社會卻常常忽略或鮮有機會了解與我們同為生命共同體的南島文化與社群。博物館作為提升社會教育與公民素養的場域,也易於傳統學科典範的展示策略當中,將異文化視為靜止不動的「安全」狀態,進而失去與其接觸的第一步。對此,若要探究多元族群相遇及移墾殖民社會的歷史型態,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博物之島專文】在時間裡徜徉—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特展《写真の時間》

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入口廊道展示三幅作品,圖中為Robert Doisneau《市政廳前的吻》(戴秉儒 攝影) 作者:戴秉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2019年9月,筆者有幸從京都輾轉來到東京,一窺只存於書上的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抵達美術館入口處廊道,映入眼簾的是外牆上的三幅巨型作品:Robert Doisneau〈市政廳前的吻〉、Robert…

【博物之島專文】虛擬實境是洪水猛獸或博物館新希望?故宮聯手各界專家為你解惑

行政院數位委員唐鳳展現網路世界數位串連的重要性,現場採取數位提問與專家回答環節。 作者∕攝影:藍敏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12月16日,舉辦新虛擬x明日實境—21世紀博物館藝術科技研討會,邀請國際博物館界、企業界與政府代表,討論數位科技在博物館應用的可能性。與會貴賓分別為羅浮宮文化傳媒規劃部Dominique de Font-Réaulx總監、橘園美術館Cécile Debray館長、慕夏基金會Marcus…

【博物之島專文】從鱸鰻頭的拘留室到博物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光榮翻身

作者/攝影:劉庭妤(自由作者)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原臺北北警察署),保存殖民統治時期的「拘留室」、「水牢」,現今卻作為保存新文化運動光榮歷史的展示空間。迥異的兩方敘事,展現當代社會為因應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追求,再詮釋過去歷史的成果。 珍貴的黑暗遺產—扇形拘留室、水牢…

【博物之島專文】轉型正義是一場馬拉松—從德國經驗看人權教育的實務挑戰

柏林猶太人紀念碑。兩個足球場大的區域豎立著綿延不絕的石碑,石碑設計為可平視的高度,時刻提醒遊客屠殺造成的巨大傷害(來源:Photo by Jennifer Stah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 2.0)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2018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2019年9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RHM…

【博物之島專文】綻放死生交融的絢麗花朵—劉生容紀念館的四位一體美學

劉生容紀念館演奏會(三船文彰 提供) 作者:陳佳汝(前破周報記者) 一棟清水混泥土的潔淨建築,如同一顆明珠般安靜佇立在日本岡山縣,這棟私人美術館由劉生容長子—三船文彰先生於1999年建立完成,以傳承父親生前喜愛音樂、繪畫,交友廣闊的特質,所設立以各方藝術力量相互撞擊、淬煉的實驗場域。在這裡,藝術是促使人與人之間更多對話可能性的一種媒介,加之音樂、建築、美術的多元並呈,交流的語彙因而變得非常豐富精采。 東方畫壇鬼才—劉生容…

【博物之島專文】社區營造到生態博物館:大溪「識寶」、「惜寶」、「展寶」號召的地方文史總動員

大溪和平路老街,保留許多日治大正8年(1919年)修築完成的街屋牌樓立面。(吳淳畇 攝影) 作者:吳淳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197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生態博物館觀念,成為當前參與式文化資產管理的先驅。博物館研究學者Darko Babić認為在打造生態博物館的過程中,參與者應該理解「文化資產作為一種知識」,其知識亦是由當代社會政治所構成。多元的參與者若能具備「文資識能」(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