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迎接十週年—線上年會回顧行動博物館發展
議題「博物館代表性與人權」中,臺灣代表國立臺灣博物館袁緒文研究助理,發表「臺灣多元族群的發聲與社會融入: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說明臺博館與移民社群合作創造文化平權的環境。(袁緒文 授權)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現在,博物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主動的角色和責任。從Black Lives…
【博物之島專文】身處孤獨的人最渴望什麼?英國庫爾克莊園「人類」特展啟示
「人類(Humankind)」展覽入口卡片牆(莊婷雅 攝影) 作者:莊婷雅(英國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學碩士)…
【博物之島專文】遊走時光廊道—九份昇平戲院的空間玩轉實驗
來九份遊玩時,別忘了走進昇平戲院,觀賞在地紀錄片和經典電影。(田偲妤 攝影) 作者:許正賢(前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營運推廣組專案助理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你對昇平戲院的印象是什麼呢?是戲劇演出的劇場?還是文化展示的空間?筆者因緣際會下參與2020年文化部影視音計畫,試圖在昇平戲院的既有空間中,以創新展演與在地文化產生連結。 見證九份的興衰,昇平戲院的前世今生…
【博物之島專文】動手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實踐心法
國立臺灣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由左至右)皆於去年陸續完成兒童常設展廳的建置或更新。(林琮穎、周育弘 攝影) 作者:林琮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專任助理) *本文根據工作坊及參訪活動中三館兒童展廳策展人分享內容綜整撰寫 探索、體驗、互動、遊戲,是兒童博物館展覽經常出現的關鍵詞,究竟,博物館該如何針對兒童與親子觀眾進行展示設計?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自2018年起陸續與國內18所公部門博物館共同發起「Hand in…
【博物之島專文】以物敍事 承載歷史:民間自發的香港反送中文物典藏與展示
「格物」展場擺放了一台打字機,讓觀眾自由留言,體現言論自由精神。 作者/攝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駐香港自由作者 回顧2020年的香港新聞,令人心惶惶的除了疫情的確診個案不斷增加,還有涉及反送中運動(香港稱「反修例運動」)的傷亡、被捕和銀行帳戶被凍結等事件。在此言論自由的寒冬,仍有民間自發的組織默默收集整理抗爭物件和口述歷史,舉辦實體展覽與線上平台展示。2019年在社會運動現場的經歷驅使年輕藝術工作者Stary…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如何看待困難歷史?來自臺灣、日本與英國的觀點
2020年於倫敦塔所舉辦的Queer Lives At The Tower,導覽結合表演探索倫敦塔中LGBT+族群的生命故事。(© Historic Royal Palaces) 作者:謝佳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
【博物之島專文】思考屬於我們的博物館定義—博物館再定義工作坊暨座談會紀實
在陳佳利教授主持的工作坊中,與會者經由挑選關鍵字、投票,討論出組內的博物館新定義。(陳蘊如 攝影)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之島專文】張世倫談身後展的展示倫理方法—以檔案為依歸再現測量暗角
黃華成,告別式設計草圖,1996(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記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的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郭冠廷 攝影)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北師美術館(以下簡稱北師美)於2020年10月開展之《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以下簡稱《不朽的青春》),展出1920至1990年代,共47位臺籍與日籍藝術家的臺灣近代美術作品,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老師為首之研究團隊,踏訪私人藏家、藝術家後代、非公立美術館、國外博物館等單位,挖掘百年來佚失於公眾視線的作品,揭開臺灣美術史被遺忘的文化記憶與故事。…
【博物之島專文】遺漏在歷史縫隙裡的先知—黃華成的反藝術與藝術再現
作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他是藝術,也是反藝術,他是詩人,但是揚言要撲滅詩人,他是劇場先知,但是極盡嘲弄先知,他是一個很犀利但很憂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