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左起分別為史博館教推組組長辛治寧、黃倩佩、王惇蕙。(陳佳汝 攝影) 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臺大人類學系) 「Boom!」寶盒裡冒出了一陣白煙,瞬間幻化成史博館的典藏寶物。20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開始休館,在教育推廣組辛治寧組長的帶領下,組員王惇蕙和黃倩佩研發分別專屬於孩童和長者學習的教具箱。A4大小的可攜式寶盒,以及其可針對不同族群與主題彈性變化的特性,是最大的亮點。…

【博物之島專文】七步走!東區原文館齊步策展,帶你深入原民文化

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施承毅 攝影)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以2020年東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簡稱原文館)聯合策展「七步走.找東C」為觀察對象,理解各館策展過程—從文化襲產轉化至敘事空間的展覽策略—如何利用展覽作為溝通媒介,達成與目標觀眾連結、交流的互動空間。〔註1〕…

【博物之島專文】當代戰疫現場—英國博物館成為疫苗接種中心,勇於迎接後疫情時代!

倫敦科學博物館於今年3月11日以疫苗接種中心重新對外開放。(© Science Museum Group) 作者:林宜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英國博物館為何變成醫療現場?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與疫苗話題升溫之際,一則國際新聞報導英國皇室的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分別在5月20日與29日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他們公開了照片呼籲國民踴躍響應政府的疫苗接種計畫。引起筆者注意的是,他們接種的地點竟是在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博物之島專文】原民館如何處理困難歷史?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之嘗試

作者:方鈞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2020年10月21日於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下簡稱「海端館」)開幕的「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Buia tu haningu tu hansiap tu laihaiban」(下簡稱「烈日疊影」),展出32幅橫跨1920年代末至1960年代關於臺東布農族的歷史照片。這批照片由何豊國先生提供,為其祖父何昧先生留下,由海端館館員Langus Lavalian(邱夢蘋)、Buni…

【博物之島專文】出售典藏只是冰山一角,看美國博物館正面臨哪些難題?

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館長、董事會成員,以及創作館前雕塑作品YO/OY的藝術家Deborah Kass,各自參與了博物館出售館藏座談會。(朱安如 攝影) 作者:朱安如(紐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藝術市場研究碩士、藝文工作者) 註銷/出售典藏(deaccessioning)是美國博物館界近期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如新訊報導曾經提及,去年,美術館館長協會(AAMD)考量疫情帶來的衝擊,開放可將出售典藏收益用於「直接照看」(direct…

【博物之島專文】專業治理:博物館架構與技術整合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三)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常設展透過展示常民娛樂,呈現社會的動態發展與多元關懷。(田偲妤 攝影) 作者: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前文討論中,筆者嘗試說明對於臺史博常設展更新的若干想法,熟悉臺史博的觀眾,也一定可以在常設展中,看到從2011年至今、開館十年來,許多曾經的片段與成果,在這個展場中重新被呈現,這背後是整個博物館系統運作的結果。…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展示製作的新觀點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常設展。(岳宸萱 攝影) 作者: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嚴格來說,臺史博2021開幕的新版本常設展,因為預算與時程等因素限制,只是局部更新,但還是盤點了開館十年以來各界的意見,參酌臺灣史研究進程,以及臺史博在專業工作領域中,積累而出的心得,最終,提出一套新的歷史展示方法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