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再現田野的力量: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傳達水俁病」特展
「傳達水俁病」特展海報(平井京之介提供) 作者:平井京之介(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 翻譯:黃淥(博物之島執行編輯)…
【博物之島專文】朝向文化平權前進! 赫胥宏美術館暨雕塑公園 DEAI 委員會
藝術家Mark Bradford在Hirshhorn向觀眾分享他的個展創作。 拍攝者:Erin Schaff,由 Hirshhorn提供。 作者:詹話字(台北當代藝術館研究組組長、2023年傅爾布萊特研究訪問學人) 當代博物館不僅是「典藏物件」的機構,更重視參觀體驗與服務的多元性,以期實踐社會共融與文化近用的理念。美國博物館界重視多元、平等、近用、共融(DEAI,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博物之島專文】召喚逝者的名字: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的教育使命
2016年美國東高中的學生參觀該館常設展(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提供)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博物之島專文】在展示中彼此照見:暹羅博物館的展示策略
泰國暹羅博物館的常設展The Decoding Thainess(暹羅博物館提供) 作者:黃雯瑜(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泰國暹羅博物館(Museum Siam)成立於2008年,是一座互動式探索博物館,隸屬於「國立探索博物館機構(National Discovery Museum…
【博物之島專文】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臺南市立博物館常設展中,「豐饒之城」展區呈現當地豐富的產業。(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作者: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歷經兩年多的整修,鄭成功文物館於2023年12月22日以「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之名重新開館,定位為「南博」系統的本館,與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等館舍組成博物館系統,共同演繹臺南文化的多元面貌。…
【博物之島專文】當梵谷遇見寶可夢:梵谷博物館50周年聯合品牌行銷
日本插畫家木村直代致敬右圖梵谷《戴灰氈帽的自畫像》之創作(圖片來源:梵谷美術館) 作者:陳又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研究生) 2023年9月,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與寶可夢官方帳號共同釋出一部影片,作為聯合品牌(co-branding)行銷活動的前導預告。影片巧妙地結合寶可夢動畫與梵谷畫風,更將寶可夢角色「向日葵怪」與梵谷經典畫作「向日葵」連結,造成熱烈迴響。筆者身為寶可夢粉絲及梵谷畫作的愛好者,期待之餘也非常好奇這兩個性質迥異的品牌如何合作?…
【博物之島專文】AI時代的普羅米修斯之火:2023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紀實
「富春印象」裝置畫面。(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作者:高于鈞(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資訊室助理研究員) 傳說中,希臘神祇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將火種帶給人類,讓人們在黑暗中獲得光明,促進了文明與科技的發展,科技巨頭微軟便將其AI語言模型命名為「普羅米修斯」。然而,火焰有時也會危及人類的安全,博物館使用AI技術進行數位創新時,也必須正視相應的風險。 2022年底Chat…
【博物之島專文】給下一場天災的備忘錄: 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與岩手海嘯紀念館展示分析
高田松原海嘯復興祈念公園內,岩手海嘯紀念館一旁保留的建築遺構(許擎攝影) 作者:許擎(國立臺灣博物館計畫助理) 2024年元旦,日本能登半島發生地震與海嘯災情,不禁令人想起東日本大震災,又或喚醒臺灣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天災從未離我們遠去,在重大災害議題中,博物館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呢?…
【博物之島專文】探索人體小宇宙: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示更新
走進展場,桌上展示了各類人體解剖模型,更有科教館經典的展品「透明人瑪莉」。(林琮穎 攝影)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博物之島專文】成為傾聽者:Imagine IC 館長 Danielle Kuijten的策展之道
Imagine IC與社會大眾共創展覽,提倡由參與者自己挑選適合的詞彙,以免故事原義喪失。(Danielle Kuijten提供) 作者:劉芳柔、劉芷妘、顏紫宇、鍾宛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博士生) 隨著時代演進,當代博物館以靈活多樣的典藏及策展方式,建立與大眾溝通的橋樑。而作為持續秉持公眾參與和文化賦權精神的Imagine IC,則有其獨到的實踐模式,值得關注。本文專訪對象Danielle Kuijten為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