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急徵行動派的你!臺北文學季「編輯招募中」特展
「編輯招募中」特展2024年5月4日於剝皮寮歷史街區開展,邀請觀眾步入其中探索雜誌的觀點、技術與想像。(臺北文學季 提供)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雜誌,作為一種定期發行的出版物,即使面臨資訊科技與閱聽習慣的巨變,仍致力成為社會發聲的載體、議題喧譁的論壇、甚至是時代鐫刻的印記,而在其身後,處處可見編輯者的意識與思維。…
【博物之島新訊】最不耀眼的吉光片羽,最真摯的生命碎語——「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特展
展區「另一座島」,展出大幅創作,為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與學員所創作《身體的度假小島》;牆面則為《一起走的修復之路》系列作品。(翁仲彣 攝影) 作者:翁仲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蔡武勳(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碩士) 「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特展2024年4月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展期至6月16日),為「貧窮人的台北行動計畫」自2017年發起至今,首次走進美術館的展覽。…
【博物之島專文】再現田野的力量: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傳達水俁病」特展
「傳達水俁病」特展海報(平井京之介提供) 作者:平井京之介(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 翻譯:黃淥(博物之島執行編輯)…
【博物之島專文】朝向文化平權前進! 赫胥宏美術館暨雕塑公園 DEAI 委員會
藝術家Mark Bradford在Hirshhorn向觀眾分享他的個展創作。 拍攝者:Erin Schaff,由 Hirshhorn提供。 作者:詹話字(台北當代藝術館研究組組長、2023年傅爾布萊特研究訪問學人) 當代博物館不僅是「典藏物件」的機構,更重視參觀體驗與服務的多元性,以期實踐社會共融與文化近用的理念。美國博物館界重視多元、平等、近用、共融(DEAI,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博物之島專文】召喚逝者的名字: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的教育使命
2016年美國東高中的學生參觀該館常設展(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提供)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博物之島新訊】解密!追查犯罪歷史與刑偵故事:溫哥華警察檔案博物館
館內彩繪玻璃註明1986年開館,其原名為「溫哥華警察百年紀念博物館」,裝飾圖樣也顯示當年的皇家騎警騎的是鐵馬。(黃憶欣 攝影) 作者:黃憶欣(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管理碩士、加拿大資深媒體工作者) 溫哥華警察檔案博物館(Vancouver Police Museum and Archives,…
【博物之島專文】在展示中彼此照見:暹羅博物館的展示策略
泰國暹羅博物館的常設展The Decoding Thainess(暹羅博物館提供) 作者:黃雯瑜(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泰國暹羅博物館(Museum Siam)成立於2008年,是一座互動式探索博物館,隸屬於「國立探索博物館機構(National Discovery Museum…
【博物之島新訊】Gwangju Massacre in South Korea. The Jeonil Building was converted into the 5.18 Memorial…
The exhibition represents a scene depicting the Jeonil building being strafed by a helicopter during the Gwangju Massacre. (Photo by Maria del Pilar Alvarez) 作者:Maria del Pilar Alvarez(Professor at Universidad del Salvador , USAL;…
【博物之島新訊】深入死藤水藝術的心靈奇境!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薩滿幻象」特展
秘魯Shipibo-Konipo族藝術家Chonon Bensho刺繡作品《Moatian jonibo》將薩滿治療中的圖騰運用於當代創作中。(布朗利河岸博物館 提供) 作者:陳宛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執行編輯) 位於巴黎左岸的國家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以其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地的百萬件蒐藏聞名。2023年11月推出「薩滿幻象-秘魯亞馬遜的死藤水藝術」特展(Shamanic…
【博物之島專文】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臺南市立博物館常設展中,「豐饒之城」展區呈現當地豐富的產業。(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作者: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歷經兩年多的整修,鄭成功文物館於2023年12月22日以「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之名重新開館,定位為「南博」系統的本館,與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等館舍組成博物館系統,共同演繹臺南文化的多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