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專文】成為傾聽者:Imagine IC 館長 Danielle Kuijten的策展之道

Imagine IC與社會大眾共創展覽,提倡由參與者自己挑選適合的詞彙,以免故事原義喪失。(Danielle Kuijten提供) 作者:劉芳柔、劉芷妘、顏紫宇、鍾宛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博士生) 隨著時代演進,當代博物館以靈活多樣的典藏及策展方式,建立與大眾溝通的橋樑。而作為持續秉持公眾參與和文化賦權精神的Imagine IC,則有其獨到的實踐模式,值得關注。本文專訪對象Danielle Kuijten為ICOM…

【博物之島新訊】倫敦霍尼曼博物館「茶」特展,揭開茶葉背後的衝突與抗爭!

展區呈現茶葉種植及生產過程。(倫敦霍尼曼博物館 提供) 陳玠綸(溫徹斯特藝術學院當代所碩士、自由撰稿人) 人手一杯的手搖茶飲已然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然而,你是否曾思考過美味的茶飲可能引發戰爭?又或者隱藏著勞動剝削? 位於倫敦東南部森林山(Forest Hill)的霍尼曼博物館(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以其大量的人類學、自然史、樂器典藏聞名。該館由曾為最大茶葉貿易商之一的Frederick John…

【博物之島新訊】鏡頭、畫筆交相映!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捕捉瞬間」展

「捕捉瞬間」展探討繪畫與藝術間如何相互影響。(Capturing the Moment Installation View at Tate Modern 2023.© Tate, Larina Fernandes) 梁晋維( 英國西敏寺大學紀實與新聞攝影碩士) 攝影的出現為傳統藝術帶來巨大的衝擊與影響,同時也影響人們創作、觀看和經驗世界的方式。而展覽如何透過作品引導觀眾探索攝影與繪畫間的曖昧關係? 2023年,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推出 「捕捉瞬間」展 (Capturing…

【博物之島新訊】與地方同行!石在工作隊策展「大海入厝——漂流入市的遷徙紀念物」

「大海入厝——漂流入市的遷徙紀念物」以物件和風土滋味兩條敘事主軸進行策展。(鄧皓勻 攝影) 鄧皓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展覽具有轉譯和展開溝通的特質,策展結合社群或議題,越來越被作為倡議與行動的選擇。「石在工作隊」即因此而成立,自2020年至今透過計畫型創作,將馬崗漁村面臨土地徵收與收購、觀光開發議題的現況,從極東海邊帶到城市中引發更多元的關注和討論。…

【博物之島新訊】100歲爺爺的深山美術館!日本藤城清治美術館

正在創作剪影畫的藤城清治。(藤誠清治美術館 提供) 劉恩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交通便利的位置以及歡迎拍照打卡,似乎成為許多美術館的優勢條件。但位處日本枥木縣深山中的美術館卻反其道而行,該館館內禁止攝影,期望能使觀眾人專注於作品,也替美術館增添了幾絲神秘氛圍。…

【博物之島專文】橫跨太平洋的文化對話: 亞洲文明博物館特展《馬尼拉大帆船:從亞洲到美洲》

主視覺:《馬尼拉大帆船:從亞洲到美洲》入口主視覺「生命樹」,後方牆面呈現藝術品集體創作的過程。(拍攝:袁緒文) 作者:袁緒文(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特展《馬尼拉大帆船:從亞洲到美洲》(2023/11/16 ~ 2024/3/17),是一以探索大航海時代亞洲和美洲之間海上貿易為主題的展覽。步入展間,觀眾彷彿踏上了穿越時空的航行,潛入航海冒險與文化交流的時代。 …

【博物之島新訊】開箱!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

基因轉殖山羊骨骼。興大自然史博物館的收藏,以及近年師生研究蒐集、私人捐贈、委託製作的標本。(歐陽德 攝影) 作者:歐陽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你是否注意過學校裡的博物館?17世紀早期至今,歐美不乏以學院購買或受贈收藏為基礎成立於大學內的博物館。臺灣的國立臺灣大學,也將其自臺北帝國大學時期開始累積的收藏,依學門與科系劃分出不同類型的博物館。…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也有專屬購物節?「博物館商店週日」邀您一起來Shopping!

美國博物館商店協會組織各會員共同宣傳在感恩節假期的「博物館商店週日」活動。(Credit: Museum Store Sunday) 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作者) 我們在黑色星期五、38女王節、百貨週年慶時多能以特殊優惠買到心儀物品,各類商店也能趁機造勢提高銷售成績,博物館商店也可以這樣行銷嗎? 行銷一起來!專屬博物館的購物節 美國博物館商店協會(Museum Store…

【博物之島專文】藝術與永續的共振: 2023藝術永續國際論壇專題演講報導

藝術永續與社會、環境、經濟環環相扣,而博物館可以用文化影響力進行倡議,努力邁向永續未來。 Photo by Serhat Beyazkaya on Unsplash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近年來,「藝術永續」的理念在藝文界逐漸發酵,環境議題不只成為展覽、創作的主題,美術館與藝術家也透過資源再利用、減少碳排放等實際行動降低環境負擔,盼望透過藝術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地點起環境保育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