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新訊】破除刻板印象 落實多元文化立國的新加坡族群文化館

 撰文/攝影:張佳琳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2017年以拍攝《小孩不笨》聞名的導演在新片試鏡中,引發新加坡籍印度裔演員不滿,該演員表示,劇組想要一位印度口音重、能引來笑點的角色,但他認為這樣的情節非常不尊重,也期盼媒體能一改對印度族群的刻板印象。 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後,將族群分為CMIO四大族群, C代表華人(Chinese),約占77%;M是馬來人(Malay)占14%;I…

【新訊】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社會共融實踐

典藏豐富華夏文物的故宮博物院,如何藉由跨領域合作,達到社會平權(Social Inclusion)?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於2018年12月21及22兩天,邀請博物館、社會工作及教育等各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進行《跨遇-博物館的社會共融實踐工作坊》,分享其實踐具體方案與內涵。

【專文】在博物館處理令人難以面對的記憶 I

原文作者:David Fleming (英國Hope大學教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主席/前利物浦博物館群總館長) 博物館隸屬於極富挑戰性的行業。它已不再只是將有趣或美麗的物件呈現給從不質疑的大眾這樣的角色。這個時代的博物館竭力成為所處社群的核心,並儘量成為- 套句英語裡的說法-「容易滲透」(permeable)…

【新訊】學習金融知識也能很有趣!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博物館的兒童廳

撰文:余佩軒 熱門景點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博物館,每年吸引無數學校團體與家庭觀眾參訪。該館成立於1988年,由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基金會贊助成立並提供免費參觀。博物館設立宗旨以提供一般民眾了解經濟學、財務規劃的重要性,並展示1962年以來蒐藏的馬來西亞與東南亞藝術作品及貨幣,且持續致力於藝術品的典藏。…

【新訊】博物館走進未來的任意門:北師美術館的傳承與創新

《日本近代洋畫大展》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跨界合作,將「可見光通訊」和AR擴增實境技術應用於導覽,並以「任意門」作為虛實共構的意象 。 撰文: 陳瑋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2018年11月林曼麗教授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以「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未來性」為題,回顧北師美術館的籌建歷程、經營理念及策展案例。…

【新訊】國際博物館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CECA 最佳案例獎徵件

撰文: 劉宣欣 (東吳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生) 國際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是國際博物館協會旗下,歷史最悠久的委員會之一,來自八十五個國家,約一千多名成員,從事博物館相關領域,抑或對博物館有濃厚興趣的人共同參與,如:教師、策展人、教授、相關口譯員等等。 年會是委員會一年中的大事紀,除了可以達成實質交流外,更讓人期待的是一年一度的「最佳案例獎」將於年會上頒發。…

【專文】在拉丁美洲的博物館推行人權教育 (下)

作者:Susana Meden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現任執行長) 翻譯: 呂繼先 博物館所從事的活動,自然會聚焦於與其本身類型屬性相關的議題上頭- 所以藝術博物館會探討藝術與美,科學博物館探討創新發明。但今日,能夠吸引到最多訪客的,並不是那些只展示美麗或歷史性館藏的博物館,而是所推出的展覽更能夠打動觀眾、鼓勵人們對人生有所省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