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新訊

【博物之島新訊】親子探索博物館的另類選擇!英國V&A博物館「學習背包」設計指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探索背包提供數位互動內容,讓觀眾在平板上描繪觀察到的植物。(照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學習背包在歐美各大博物館相當普遍,主要提供親子觀眾借用,透過背包中的教材引導觀眾探索博物館。由於沒有時間及地點限制,觀眾可依照興趣和步調自由參觀,也能在過程中一起觀察、討論,豐富親子共學體驗。…

【博物之島新訊】新常態下的檳城州立美術館,抗疫之餘不忘傳遞藝術的美好

馬來西亞檳城博物館,2017年開始整修,期許為來訪觀眾提供更寬敞的美術館空間。(來源:Clithering, wikimedia) 作者:林易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1965年開幕的檳城州立美術館(Penang State Art Gallery)原本與檳城博物館(Penang State Museum)座落在同一棟歷史建築—華蓋街檳城大英義學(Penang Free…

【博物之島新訊】雲端上看展—倫敦V&A博物館「探索拉斐爾圖稿」線上展

V&A博物館與事實基金會合作,以高解析度拍攝七幅藏於館內的「拉斐爾圖稿」,以作研究、維護和線上展覽使用。(來源:© Gabriel Scarpa for Factum Foundation)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圖片由V&A博物館授權媒體使用 為了紀念拉斐爾逝世500周年,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簡稱V&A博物館)在2019年啟動「拉斐爾計畫」(Raphael…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如何說一個好故事?掌握6個關鍵就對了!

說故事,是博物館以文本詮釋日常,帶領觀眾了解自身文化的方式。圖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南門市場走讀活動。(王惇蕙 提供) 作者:王惇蕙(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說故事,是分享真實經驗最平易近人的方法。每個人在故事裡,多少能找到熟悉的自己,以此建立情感連結、感受不同視角,潛移默化地改變想法、促成行動。 說故事,是博物館引導社會改變的手段。聖克魯茲藝術與歷史博物館(Santa Cruz Museum of Art &…

【博物之島新訊】2021年AAM《趨勢觀察》報告熱血出爐!危機時刻博物館如何成為一股力量

Photo by Taylor Brandon on Unsplash. Cover design by Selena Robleto, Red Velvet Creative. Image courtesy of 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作者:藍敏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本文依據2021年AAM《趨勢觀察》報告摘譯報導 美國博物館聯盟(簡稱AAM)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博物之島新訊】你有愛臺灣博物館卡了嗎?淺談博物館卡的案例與優勢

愛臺灣博物館卡(黃寶霈 攝影) 作者:黃寶霈(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生) 相較於國外為短期旅客所設計的博物館或觀光景點通行證,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底推出的愛臺灣博物館卡,是一張針對臺灣國民所設計、集結臺灣熱門博物館的暢遊卡,整合全臺9館(19園區)與26間聯盟館所,全臺9館可無限次免費參觀常設展,並享有特展及活動優惠,而聯盟館所則享有購票折扣,另有特約店家優惠福利。…

【博物之島新訊】疫情下的博物館變革—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席捲TikTok平台

(圖片來源:@blackcountry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全文圖片由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授權使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歐美各地博物館自2020年3月起陸續因封關被迫閉館,不少博物館因此更加關注網路經營,致力在閉館期間也能持續與觀眾互動。在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Black Country Living…

【博物之島新訊】歡迎騎腳踏車來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防疫經驗與啟發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旁的代客泊腳踏車區(© Paul Lobo/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作者:朱安如(紐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藝術市場研究碩士、藝文工作者) 2020年8月,紐約市的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在歷經近半年的完全閉館之後,重新開放。當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博物之島新訊】日本新成立「文化財防災中心」,集結全國資源保護文化財

地震後的熊本城(Totti, CC BY-SA 4.0) 作者:呂怡屏 2019年10月31日,日本沖繩縣首里城,這座琉球王國復原都城,慘遭祝融之災,這場火災不僅燒毀了有形的文化財,當地居民亦如同被帶走心靈支柱般失落。這起事件讓日本相關單位再次思考,如何從行政體制和實質行動上,提升保存文化財的效率,這也是促成2020年10月1日成立「文化財防災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