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新訊

【博物之島新訊】來博物館找幸福!英國文資機構將「幸福感」視為重要經營指標

提升幸福感逐漸成為英國文資機構的重要經營指標。圖為曼徹斯特美術館,推出多樣的「健康與幸福感」計畫。(Image by meg_nicol from Flickr, CC BY-NC-ND 2.0)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英國遺產聯盟(The Heritage Alliance)和英格蘭安立甘宗教會保險公司(Ecclesiastical…

【博物之島新訊】英國最早兒福機構&公共藝廊—倫敦育嬰堂博物館線上共享200年來的故事

倫敦育嬰堂博物館推出「共享故事、共享聲音」線上展,邀請曾在育嬰堂生活的長者、護理師、志工、實習生選取其中一件館藏,藉此連結並訴說他們的故事。(Shared Stories, Shared Voice participants, courtesy the Foundling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圖片由倫敦育嬰堂博物館(the Foundling Museum)授權使用 當新冠疫情開始大流行,倫敦育嬰堂博物館(the…

【博物之島新訊】開啟新世界的鑰匙—臺北當代藝術館「憑證入場」特展揭開門票的秘密

臺北當代藝術館《憑證入場》特展,延長展出至2021年7月18日。(臺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作者:林易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藝術作品大多數無法觸碰,而當它的門票擁有似乎可以觸碰到藝術品的想像(空間)時,此時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進入這檔展覽的前奏。」策展人蔡胤勤如此定位當代館的門票。…

【博物之島新訊】來自疫苗接種中心的詩歌—英國「一滴希望」詩歌創作展

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與文化機構「城市中的詩人」合作,策劃特展《一滴希望:來自疫苗接種中心的詩歌》,透過大眾的參與和駐館詩人的創作,道出一首首回應全球大流行現況的詩歌。(Credit: Lizzie Crouch)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過去一年來,英國受到新冠疫情的強烈衝擊,自成功開發疫苗後便加速在全國實施接種,期望能盡快帶領人們通往隧道盡頭的曙光。作為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Francis…

【博物之島新訊】邊沁遺體搬新家—人體展示的禁忌與倫理

2017年10月2日開幕之倫敦大學學院特展《身為人類意味著什麼?》其中具話題性的是首次展出的邊沁頭顱。(何慕凡 攝影)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本文涉及生死議題,為教育目的而刊登人類遺骸影像,建議12歲以下孩童由成人陪同導讀,成年觀眾請自行斟酌閱讀。 6月6日,是功利主義學者傑瑞米・邊沁先生(Jeremy Bentham)的忌日,但你知道嗎?邊沁先生另一個著名的事蹟,是他的遺體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博物之島新訊】高齡者的療癒之旅!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

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介紹國外案例、臺博館推動經驗,並歸結實踐原則。(國立臺灣博物館 提供)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本文圖片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授權使用 盛行於歐美國家的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是一種結合音樂、藝術等活動的醫療處方。有別於傳統藥物治療的概念,社會處方箋從心理健康的預防與管理出發,透過醫療機構與在地組織的串連,提供患者全面性的照護支持服務。…

【博物之島新訊】線上享受搖曳高歌的歡愉吧!Google推出電子音樂線上展

Google藝術與文化平台與超過50間全球文化機構、唱片公司和業界專家合作,策劃了關注電子音樂的線上展《音樂、製造者和機器》,該展將在平台上作為永久典藏展。(Photo credit: Google Art & Culture)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為了慶祝電子音樂豐富多樣的歷史,Google藝術與文化平台(Google Art & Culture)在今年3月推出《音樂、製造者和機器》(Music, Make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