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新訊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如何回應氣候變遷?印度IMACC倡議看見氣候危機新希望
由印度博物館倡議的IMACC聯盟,如何致力於氣候危機新希望?圖為印度德里亞穆納河(Yamuna Ghat)鳥群飛舞的早晨。(Photo by Abhinav Priyadarshi on Unsplash) 作者: 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 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 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氣候變遷,博物館能做些什麼呢?今年4月,在印度邦加羅爾ReReeti非營利組織的號召與評選下,印度全國各地8間私人博物館共同組成了Indian…
【博物之島新訊】LGBTQI+的教育奮鬥史!法國國立教育博物館以社會參與強化大眾思辯能力
法國國立教育博物館如何透過展覽與教育活動,強化大眾對LGBTQI+議題的思辯意識?圖為2021 年法國巴黎的同志大遊行。(Photo by Norbu GYACHUNG on Unsplash) 作者:張芸榕(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本文圖像由法國國立教育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 l’ éducation,簡稱MUNÉ)授權使用…
【博物之島新訊】異鄉人求生指南?英國移民博物館特展「做生意:移民企業家與現代英國的形成」
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塑造了今日的英國,圖為英國國內隨處可見的街角炸雞店,其原業主也具有移民身份。(© Migration Museum_Elzbieta Piekacz)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片全數由英國移民博物館(the Migration Museum)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通往更永續的未來:當博物館邁向淨零排放之路
作為教育推廣平台,博物館帶頭做起的永續推廣行動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圖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與恆春半島幼兒園共同辦理的淨灘活動。(林冠吟 攝影) 作者:林冠吟(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專員、環境教育講師) 淨零排放(Net-Zero)可說是近期國際環境政策中的關鍵字,包含歐盟研擬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博物之島新訊】頂上千絲的箇中奧秘?倫敦霍尼曼博物館特展探索「頭髮:不為人知的故事」
倫敦霍尼曼博物館在去年底推出特展「頭髮:不為人知的故事」,探索頭髮此纖維的多重面貌與文化意義。圖中中央作品為英國藝術家珍妮‧達頓(Jenni Dutton)創作的金髮洋裝,展現再利用媒材的創造力。(Courtesy: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標本的新價值?史密森尼博物館研究人員告訴你
史密森尼自然史博物館中的大象,被館員俗稱為亨利(Henry)。(何慕凡 攝影) 作者: 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劉筱蕾(史密森尼學會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門博士後研究員) *本文感謝史密森尼學會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門劉筱蕾博士後研究員接受訪談。…
【博物之島新訊】日常用品中的流動敘事:德國DOMiD博物館透過參與式典藏探究移民之聲
日常用品也能成為說故事的素材?DOMiD博物館利用線上平台,向公眾訴說遷移者不為人知的故事。(Screenshot: DOMiD-Archive, Cologne (Germany)) 作者:梁卓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你有玩過「用物件說故事」的遊戲嗎?物件承載著擁有者的回憶與故事,對離鄉背井的人而言,更是自身成長故事的見證。德國DOMiD博物館(Documentation Centre and Museum of Migration in…
【博物之島新訊】探索一同棲居的可能:挪威科德博物館「鄰里:我們如何共同生活」提出新住宅模式
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於今年五月推出展覽計畫「鄰里:我們如何共同生活」, 探索「共同生活」的可能性。(Credit: Dag Fosse / KODE)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Kode Museums)於今年五月推出展覽計畫「鄰里:我們如何共同生活」(NEIGHBOUR: How Can We Live…
【博物之島新訊】 快閃美術館!重塑城市公共空間的後疫情藍圖
維多利亞購物商場內快閃美術館(Pop Up Gallery)「永恆即在當下」(Forever in the Now)展館與公共藝術雕塑一景。(莊婷雅 攝影) 作者/攝影:莊婷雅 (英國萊斯特大學 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學碩士) 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全球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多次面臨閉、開館的政策調整,綜觀後疫情時代,美術館與博物館除了以展覽活動吸引觀眾回流,是否有更廣泛的方式,能重啟與觀眾的對話及互動呢?2022年3月,The Lightbox美術館策劃為期兩個月的快閃美術館…
【博物之島新訊】 7個招式,讓孩子說出「帶我去博物館!」
讓孩子說出「帶我去博物館!」的7個招式之一,是與作品對話,並相信自己的直覺!(Photo by Mihai Surdu on Unsplash)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助理研究員) 從大人角度來看,博物館可以提供孩子有趣的內容、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在博物館「一起」的回憶更是難能可貴。但是,要怎麼讓小朋友有同感呢?出版《帶我去博物館》(Take Me to Museums)的作家Mary Richards,大方分享她的7個招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