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新訊

【博物之島新訊】失智者的音樂饗宴!國家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推出「音樂會處方箋」

2019年起,國家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推出「音樂會處方箋」,邀請失智者、照顧者與大眾一同參與音樂饗宴。圖為2022年3月《音樂的魔法共遊》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作者:蕭茜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本文部分圖片由國家交響樂團授權使用…

【博物之島新訊】以史為鏡:考古學的21世紀永續實踐

德國柏林都貝爾露天博物館(Museumsdorf Düppel)依照考古發掘成果,復現並重建12世紀的村莊,體現古老農牧業的多樣性概念,可做為當前永續發展的指引。(© Stadtmuseum Berlin) 作者:王仲群(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專注於過去的考古學,可以如何回應「永續性」?考古學又能給予當代什麼視角?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2年大會主題,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博物之島新訊】塑膠的未來在何處?「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特展提供新思路

「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適逢埃及COP27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提升公眾對議題的認識上格外具有意義,邀請大眾一同探討解決塑料污染以改善環境的可能性。(Credit: V&A Dundee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隨著近年減廢觀念與環保意識的高漲,博物館界同樣以自身專業提出觀點,尤其不少與「塑膠」(Plastic)相關的主題,如:比利時布魯塞爾下水道博物館(the Sewer…

【博物之島新訊】延續文化遺產的典範!「安妮影像日記」與「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獲得第21屆最佳遺產獎

「若安妮當時不是寫日記,而是用相機記錄那段在密室躲避德軍的日子呢?」這是「安妮影像日記」項目的起點,片中安妮以「自拍」的方式,講述了她的心聲。(Courtesy of Photo Collection Anne Frank House)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在過去二十年間,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紛亂而動盪的狀態持續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遺產(heritage)同樣跟著時代而改變,被氣候變遷或政治動亂影響,它們的未來是一個未知數。…

【博物之島新訊】化恐懼為驚嘆!「克拉拉與爬行動物」特展挖掘藝術史的動物譬喻

「克拉拉與爬行動物:從恐懼到驚奇」特展現正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展出,牆上的螞蟻〈Casa Tomada〉為藝術家Rafael Gomezbarros的裝置作品,引導觀眾前往特展展廳。(Credit: Rafael Gomezbarros, Casa Tomada, Rijksmuseum. Photo: Henk Wildschut)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博物之島新訊】警示or破壞?以氣候正義之名攻擊博物館珍藏品

奧利地氣候抗議團體「最後一代」(Letzte Generation Österreich)11月15日於維也納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對克林姆(Gustav Klimt)著名作品〈死與生〉(Tod und Leben)投擲黑色油狀物質,抗議「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是對人類的死刑判決(new oil and gas drilling is a death sentence to humanity)」。(Credit: Letzte Generation…

【博物之島新訊】震後重生:日本南三陸311紀念館開幕

日本南三陸311紀念館於今年(2022)十月開館,建築由隈研吾操刀,以在地南三陸杉木材建造而成。觀眾除了參觀館內展覽外,也可走上頂樓觀景台俯瞰受災區域及遠眺海景。(劉怡辰 攝影) 作者:劉怡辰(自由作者) 位於日本宮城縣的南三陸311紀念館(南三陸311メモリアル),於今年(2022)10月開幕。座落於311大地震海嘯重災區,紀念館由知名建築師隈研吾操刀設計,採用南三陸杉木材建構,成為具有在地性的記憶載體。…

【博物之島新訊】如夢的世界:柯律格談佛洛伊德的「中國蒐藏」

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佛洛伊德與中國」(Freud and China)特展從藝術史的視角出發,重新詮釋科學家收藏的「中國文物」。(© Freud Museum London. Freud's study. Photo by K. Urbaniak) 作者:楊育睿(英國約克大學藝術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中國,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由藝術史與漢學家柯律格(Craig Clunas)與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合作策劃,「佛洛伊德與中國」(Freud and…

【博物之島新訊】鱷魚皮包的眼淚?現代動物園以展示啟發生態永續精神

2018年因查緝非法走私而沒入倫敦動物園(ZSL London Zoo)的暹羅鱷(Crocodylus siamensis)皮包,因園方的大膽詮釋,一度成為網路話題。(賀律銘 攝影) 作者:蔡穎昌(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育生物學碩士) 不論類型如何,展覽是博物館與民眾對話的首要媒介。運用多元或創新手法拓展對展品的詮釋,觀眾在館方刻意設計的引領下導致心境變化,增幅與生俱來的親生命性(Biophilia)、達成令人印象深刻的觀展體驗,在近年逐漸得到業界與大眾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