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一)

加州科學院,其建築低矮,形制簡單,似埋藏在蔥綠的森林中,是一棟經LEED白金認證的綠色博物館。從側面看其生機屋頂,依稀可見平坦中有圓丘,與附近山丘相呼應。(Photo by Steve Knight, flickr, CC BY 2.0) 作者:周文豪(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專案研究員) 2022年布拉格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博物之島專文】疫同劇場解謎無邊界:「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活動評析

「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活動主視覺(實踐劇場 提供) 作者:林琮穎(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計畫助理) ※本文感謝實踐劇場的郭踐紅藝術總監,與傳播及伙伴拓展組的莊漢菱小姐接受筆者信件訪問,使本文更臻豐富。 「你,會是找回百合的那個人嗎?」擁有57年歷史的新加坡實踐劇場(The Theatre Practice)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於2022年4月4日至4月18日間,推出「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Gallery of…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出好的展覽?一窺策展秘辛! 「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講座紀實

如何創造出好的展覽?一窺策展秘辛!「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策展理念與展覽敘事規劃」講座紀實(歐陽德 設計) 作者:作者:陳蘊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博物館中的展覽可謂五花八門,而當中所傳遞的訊息與知識又是何其豐富奧妙!博物館書寫者要如何分析其中的敘事觀點與展示手法,甚至進一步了解策展人的規劃理念與實踐細節呢?…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讓觀眾彷彿以第一人稱視角,參與流行音樂的變遷及演出。(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提供) 作者: 張致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位於南港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下)

從荷蘭《文化遺產法》,一起反思臺灣的文資保存(Photo by Iván Rivero, Pexels) 作者:洪伯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博士候選人) 綜觀荷蘭《遺產法》與臺灣《文資法》,兩者雖在同時間頒布,但內容卻大相逕庭。筆者藉由兩者的差異比較,延伸出兩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議題。 「遺產」對「資產」?翻譯與背後思維…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上)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鎮館之寶—林布蘭〈夜巡〉(Photo by Rob Oo, flickr, CC BY 2.0) 作者:洪伯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博士候選人) 2016年7月,荷蘭《文化遺產法》(Heritage Act)(下簡稱《遺產法》)正式頒布,整併了多項既有的文化遺產法規,成為管理國家珍貴文物的最高原則。時任教育、文化和科學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部長Mariëtte…

【博物之島專文】從全臺原民館座談看當前挑戰!大館帶小館的區域整合與在地連結新象

行政院核定之「臺灣原住民族地區」,深綠色為山地原住民族地區;淺綠色為平地原住民族地區。(Credit: Tjs2012, CC BY-SA 3.0) 記者:黃加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為了更好地促進臺灣29座原住民族文化館的發展,應對內部行政管理、人員傳承培訓,以及未來發展上所面對的挑戰,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自2021年10月26日至11月30日,於北、中、南、東各區舉辦「原住民族文化館協力輔導發展計畫座談會」。…

【博物之島專文】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 「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架設的「開放博物館」平台,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文|城菁汝(國家圖書館編輯) 連續兩年(2020及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期間,都出現「開放博物館」的身影,您知道「開放博物館」的由來嗎?要如何成為其中一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