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最新典藏實務應用三大看點!2023「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2023「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活動海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作者:李淇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自2021年起舉辦,今年為第三屆,以「軟硬體環境規劃與改善」為主題,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
【博物之島專文】走進畫家的房間:在芙烈達卡蘿博物館中看見璀璨的愛與疼痛
卡蘿的畫室。擺在畫架前的輪椅,可以讓人想像困擾藝術家一生的病痛。(黃淥 攝影)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張瀚尹(美國馬里蘭大學供應鏈管理學碩士) 墨西哥市科約阿坎(Coyoacán)地區,一棟兩層樓的湛藍色建築之中,墨西哥知名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在此出生、生活,並在此離世。卡蘿過世後,她的丈夫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將這棟「藍色之家」捐贈給墨西哥政府,1958年以芙烈達卡蘿博物館之名開幕。…
【博物之島專文】原爆創傷的凝視與再現: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常設展
歷經整修後開放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常設展,以展示遺物、影像紀錄為重,結合具故事性、受難者第一人稱口吻的文字敘述,帶領觀展者感同身受廣島原爆的歷史傷痛。(劉怡辰 攝影) 作者:劉怡辰(日本一橋大學社會文化研究分野研究生、自由作者) 今年(2023)5月七大工業國集團(G7)於廣島舉行領袖峰會,其中擔任主辦方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邀請領袖們參觀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広島平和記念資料館),傳達無核武訴求,成為此次高峰會中各國媒體報導的焦點之一。…
【博物之島專文】異聲下的尤太族群生活面貌:探訪法蘭克福尤太博物館常設展
法蘭克福的尤太博物館常設展「過去與現在」展區,尤太畫家Moritz Daniel Oppenheim (1800 – 1882)以尤太族群的思維與文化繪製《摩西與法律表》(Moses withe the Tables of the Law)。(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提供) 作者:高怡芳(自由作者)…
【博物之島專文】水都記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原民角度「回看」歷史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水之記憶」(Water Memories)特展(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提供) 作者:朱安如(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戲劇博士生) *本文圖像全數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授權提供…
【博物之島專文】以「身體」經驗建築與藝術共構的展覽: 《感知現場》與《超出建築》展的空間營造
《感知現場》展場(忠泰美術館 提供) 作者:廖俊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能成為「連結當下」的魔鏡? 側寫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覽中,播放訪談烏克蘭人的影片,使臺灣觀眾更加理解他們在戰爭中的行動與想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註1】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博物之島專文】聽,裂隙中的綠島細語:2023年綠島人權藝術季
菲律賓參展藝術家利羅伊.紐(Leeroy NEW)作品《描籠涯船/描籠涯(船/村莊)》,使用廢棄塑料打造船隻,表示塑膠製造業、商品已遍佈全球並巨大影響著地球環境。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除了延續關注白恐歷史外,也擴及許多當代社會議題,使其成為容納更多元聲音的藝術季。(均勻製作 提供) 作者:葉家妤、郭冠廷、陳宛柔(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延著環島公路,透過分散於島上的木雕花生擴音器,聆聽《火燒島旅遊指南》。…
【博物之島專文】新的族群認知嘗試: 史前館新常設展「南島廳」
於史前館南島廳常設展入口,展出馬紹爾群島共和國贈送我國的舷外浮桿船,呼應該展「島是船,海是路」的海洋史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作者:謝景岳(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與南島族群關係的重探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以下簡稱史前館)…
【博物之島專文】為己、為礦、為家人!重啟猴硐的礦工記憶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瑞三本礦,曾是臺灣最重要的產煤礦坑之一,圖中所見之礦坑內設施,均為末代礦工自行架上相思木、為其打燈。(郭冠廷 攝影)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陳佳汝、陳蘊如(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