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幽暗步向光明的人權之旅—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創傷修復術

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是建構國家認同的場域,也是治療社會集體傷慟的追念之處。圖為紀念受難者的「名字堂」。(Credit: Israel_photo_gallery, CC BY-ND 2.0, via Flickr) 作者:潘錦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小國聖/盛業—為什麼又是以色列?…

【博物之島專文】各國藝術如何在展覽中對話?從特展「畫筆下的帝國」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跨國對話展覽模式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被賦予的定位為:(一)透過研究、教育與展示,為新加坡、東南亞與世界藝術創造對話空間;(二)藉由出色的典藏與創新的活動,在歷史建築中創造難忘體驗;並最終締造一個富有創意、思考能力與包容性的社會。(林易萱 攝影) 作者/攝影:林易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博物之島專文】當代博物館的後台日常:「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活動海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作者:陳宛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和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舉辦,匯集了國內不同館舍的典藏人員進行發表,參與者來自各地大小型規模的博物館,針對典藏的核心議題相互交流與討論。…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

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來源:左圖Rijksmuseum、右圖Münchner Stadtmuseum, Sammlung Reklamekunst)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如果博物館想談論一段帶有傷痕的故事,特別是沉重且難以面對的黑暗歷史,該用什麼樣的敘事角度,邀請對展覽主題抱持質疑或排斥的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 過去,未曾遠離…

【博物之島專文】想當導覽員嗎?上場前先做這些準備!一起成為展覽與觀眾的人體橋梁

展覽主視覺前很適合作為導覽開場,歡迎加入導覽之旅。(王怡心 攝影) 作者:王怡心(北師美術館 展覽暨教育推廣) 一名稱職的導覽員,就像一位讓人著迷的花衣魔笛手,帶領觀眾輕鬆地進入一個新奇又迷人的世界,一個他們的感官過去從未穿透的地方。導覽員需要具備三種基本的態度:知識、熱忱以及親和力。 —Alison Grinder & E. Sue Macoy《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 …

【博物之島專文】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南科考古館推出《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面對特殊的人骨議題,策展團隊該如何處理?(田偲妤 攝影) 作者/攝影:田偲妤 陽光照耀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廣闊的土地上,不遠的高架橋,時速逼近300公里的高鐵馳騁而過,展現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蓬勃實力!除了地上豐碩的科技成果,這片土地下更埋藏著跨越5000年的人類史前文化,如滿天星斗般令人讚嘆!…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跨時空傳承文化?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藏品管理方法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設有臺灣原住民展區。日方研究人員曾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博屋瑪小學舉辦工作坊,記錄物件相關知識。(呂怡屏 攝影) 作者/攝影:呂怡屏(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外來研究員) 進入21世紀將近二十年,博物館研究的國際期刊再次提起博物館的社會角色、文化遺產(cultural property)的蒐藏展示等相關討論。例如2019年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