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專文】我們的博物館服務產業鏈在哪?從大會商展觀察各國博物館界發展概況

2019 ICOM京都大會系列回顧報導

日本檢測儀器公司Horiba跨足文物界,研發X射線分析儀協助解析文物之化學構成。

作者:林宜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展示最新技術的櫥窗:不容錯過的博物館商展

三年一度的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會員大會甫於9月初盛大舉辦完成,回應ICOM自2004年起面向亞洲的訴求,暨2004年在首爾、2010上海之後,2019年的大會再落腳於日本京都。由於地理位置便利及觀光旅遊的魅力,本次大會吸引歷次以來最多來自台灣的論文發表與觀眾,一時之間台灣的博物館人群聚於京都古城,賣力進行研究發表與文化外交,集體展現台灣的博物館影響力。

在眾多的學術研討會以及對於博物館新定義的激辯之間,其實各參加者穿梭於會場時都會經過的商業展場,則是較容易被忽略,但是卻非常值得探索的區域。國際上重要的博物館協會在舉辦會員大會與研討會時,地點經常選在便利的城市會展中心,有時會利用展場辦理商展,劃定攤位租給博物館相關服務產業的業者,藉專業人士齊聚一堂之際,展示交換最新的技術與服務內容,成為推廣業務以及強化品牌形象的好機會。ICOM從2007年維也納大會起就開始同步辦理商展,今年一共使用了三個展區,容納149位展商,技術服務產業是以日本國內廠商為主。特別是在博物館欲從傳統走向未來、面臨科技與數位創新挑戰的當下,本展不啻是向世界博物館經營者展示最新技術的櫥窗。

博物館員在執行任務的日常中,經常需要優質廠商提供各種專業技術服務,例如包裝、運送、環境控制、印刷、照明、攝影與數位化等等。環顧展場之中可近身觀察有屬於藏品實體處理的服務,例如包裝運輸公司用珍貴佛像的複製品展示如何束縛固定,置於專屬包裝箱之中;標榜防震設施的公司,將整組制震展台裝設於現場,反覆操作示範,也能找到除蟲、防蟲與無酸材料、保存儲藏設備商的攤位。現場更熱門的屬於數位科技輔助典藏與展示詮釋等服務商,例如:AR/VR技術廠商帶來最新的虛實整合展示技術,提供參觀者現場體驗;超高解析度數位攝影、掃描與數位化服務,以及各種模式的2D與3D擬真噴印廠商等,另外也有一些文化出版商的展位。商展內容不僅活潑而且非常務實,雖然台灣的公立博物館可能常在採購規範與預算限制上無法享受到他們的服務,但在此商展可觀察日本國內博物館周邊產業的研發技術最前沿,而擁有充足數量、範圍廣大的服務供應商即代表博物館周邊產業鏈成形,以及博物館專業分工的成熟度,相信是令台灣博物館界感到非常羨慕的。

日本機械軸承製造商THK研發的免震台,可使重要文物遭遇地震時大幅減低搖晃。
日本大和運輸(台灣:黑貓宅急便)為知名文物運送商,展示縝密嚴謹的文物裝箱和運輸服務。

 

展現專業形象的舞台:直擊台灣展區及贊助商動態

國際會展一向是宣傳品牌與專業形象的大好機會,除了技術服務商之外,也有為了品牌宣傳或進行倡議的各國博物館、相關組織及商業公司以付費或贊助方式參展。台灣今年傾全力參與,除了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推出「Taiwan A Living Museum」綜合展區,展現「永續環境」、「人權與正義」、「友善平權與文化平權」及「社群與公眾參與」之成果外,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成功大學、北師美術館等各有獨立攤位,其他也有國家以個別博物館代表展出,展期間帶來多場音樂、舞蹈等活動推廣國家文化。除此之外也有以影視與旅遊為主題的展商,例如日本NHK、JR西日本鐵道公司等以大會贊助者身分參展,而服飾品牌UNIQLO優衣庫則是贊助工作人員服飾,成為最佳的活動廣告。

會展現場也有私人美術館參展,圖為普利司通美術館(石橋基金會)適逢將於明年再造重新開館,參加大會可對博物館界正式宣告規劃內容,並提前推廣企業品牌公關。

 

國際上的博物館商展—前進英國現場

有關國際上相關的商展,可參考英國這個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大國的兩個重要活動,首先是英國博物館協會(Museums Association)於2019年10月2日至6日在布萊頓(Brighton)舉辦的年會,參展廠商雖然只有78家,但範圍更擴及展示設計服務商、售票系統商、導覽設備商、建築事務所、照明設計公司、指標設計公司、品牌企劃公司、虛擬導覽設計公司、博物館商店聯盟等等,廠商的種類明顯反應了英國博物館界正朝向重視品牌專業規劃、博物館形象與服務升級的需求。

而下一檔盛事則是2020年五月於倫敦奧林匹亞(Olympia)展場舉辦的「博物館+文化遺產展」(Museums + Heritage Show),筆者於2003年在倫敦就讀時曾親臨現場體驗到博物館服務產業界的繁榮。由於面對的是廣大英國與歐洲的博物館和遺產管理市場,這裡參展的廠商更涵蓋管理顧問、規劃、訓練等關鍵知識領域的專業服務商,並反應了這類管理層面的服務業已成熟獨自成為一個產業。此商展已經邁入第28屆,雖以商展為本體,但仍附帶舉辦了超過50場座談會,聚焦討論如募款、零售、培力、理解觀眾、展示詮釋、藏品管理等非常務實的話題,是第一線博物館人進修、交流與採購的好機會。

 

反思台灣的博物館產業現況:人才培育往專業分工邁進

參與國際博物館盛會,除了各種研究與思考的交流之外,走訪並分析這類商展的展出組成,可以感受到該國博物館界所連結的經濟脈動。除了寄望以博物館魅力帶動文化觀光旅遊、文創與地方發展之外,另一個角度則是在專業分工之下衍生的各項博物館服務產業鏈如何成形。相對來說,博物館商展的組成也反應了該國博物館界現階段發展的進程概況和供需。

台灣正持續不斷誕生新的博物館,無論是國家級、地方政府等級、類博物館或私人博物館等等,皆面臨著從規劃、建構、管理、營運的博物館技術缺口,而二十年來陸續成立博物館研究所產生之專業訓練者實際進入正式館舍服務的機會有限,亦無法完全解決社區型博物館與私人博物館對人才之需求,不妨可將關注與培育面向轉往私人的相關專業服務公司,使其有機會成為一個服務產業鏈,將使台灣公私博物館界能在專業分工的支援下更欣欣向榮。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