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新定義流程最終回合! 即將產生的新提案

博物館新定義將在8月ICOM布拉格大會進行最終投票(Photo by ian dooley on Unsplash

作者:柯秀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自2019年ICOM京都會議以來,基於更民主與公開的原則,以及認真聽取所有建議的態度,「博物館定義常設委員會」(ICOM Definition)制定一套為期18個月的嚴謹流程,包含4輪諮詢、12個步驟,並應用量化與質性分析法,進行博物館新定義提案的修訂程序。目前已經進行到第11個步驟,旨在選出新的提案,期望能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上,順利產生博物館新定義。

 

長路漫漫?新定義走過的提案流程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博物館定義常設委員會」的成員們致力於起草定義的提案,經過收集各方提供的關鍵術語/概念(第2輪諮詢),並經由ICOM招聘的3名獨立分析師,對關鍵術語/概念進行質性與量性分析,隨後成員對分析結果進行評估(第3輪諮詢),編纂成一份報告。接著,「博物館定義常設委員會」分成五個小組,每組四人,代表不同的背景、地區淵源和專業經驗,來處理這些分析結果的資料。每一小組在三個月的時間裡仔細研究了所有的提案,並考慮資料內所包含法律面向、文化特性和語言翻譯等問題。

 

表決倒數,屏息以待

目前程序正進入倒數階段,經過2、3輪諮詢後,從關鍵術語/概念分析的結果,「博物館定義常設委員會」起草了5項新定義提案。在第4輪的諮詢會議中(5月5-6日),對這五項建議進行排序,選出排名前2名的提案,分別是第2項提案(A proposal)與第三項提案(B proposal),預計在5月20日前,開放線上投票平台,以便讓所有ICOM委員會的主席對這2項定義提案進行投票。選出的最新提案,提交給執行委員會,將在《國際博物館理事會布拉格2022年大會》上進行最後表決。

表格1:5項草案、排序前兩項的提案,以及2007年定義(中譯版)。(資料來源:ICOM,柯秀雯譯。)

排序 提案 提案內容
1 博物館是一個可及的、包容的、非營利機構。 它激發了人們對有形和無形遺產的發現、情感、反思和批判性思維。為了服務於社會,並與不同的社區積極合作,博物館進行研究、收藏、保存、展覽、教育和交流。他們以專業和倫理的方式運作,促進可持續性發展和平權。

A museum is an accessible, inclusive, not-for-profit institution. It inspires discovery, emotion, 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ound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n active partnership with diverse communities, museums research, collect, conserve, exhibit, educate and communicate. They operate professionally and ethically, promoting sustainability and equity.

A 2 博物館是一個永久的、非營利機構,向公眾開放並為社會服務。它以專業、倫理和可持續的方式,對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進行研究、收藏、保存、闡釋和展示,用之於教育、思考和欣賞。它以包容、多樣和參與的方式運作,並以此與社區和公眾進行交流。

A museum is a permanent, not-for-profit institution,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and of service to society. It researches, collects, conserves, interprets and exhib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in a professional, ethical and sustainable manner for education, reflection and enjoyment. It operates and communicates in inclusive, diverse and participatory ways with communities and the public.

B 3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對有形和無形的遺產進行研究、收藏、保存、闡釋和展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和包容的特質,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博物館以倫理的價值觀、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社區參與方式,進行營運與交流,為教育、欣賞和反思與知識共享的目的,提供不同的觀眾體驗。

A museum is a not-for-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that researches, collects, conserves, interprets and exhib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pen to the public, accessible and inclusive, museums foster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y operate and communicate ethically, professionally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 offering varied experiences for education, enjoyment, refle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4 博物館是一個包容的、非營利機構,他們向公眾開放,對有形和無形的遺產進行研究、收藏、保存、展示和交流,促使公眾對記憶和身份(認同)具有批判性思維。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提供教育和知識共享的體驗。由社區推動,或與公眾共同塑造,博物館可以採取廣泛的形式,促進平等的可及性、可持續性和多樣性。

A museum is an inclusive, not-for-profit institution,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researches, collects, preserves, exhibits, and communicate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facilitating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mory and identity. Museums are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providing educational and knowledge sharing experiences. Driven by communities or shaped together with their audiences, museums can take a wide range of formats, fostering equal access, sustainability, and diversity.

5 博物館是一個開放的、可及的非營利機構,為社會的共同利益,對人類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以及自然環境,進行收藏、研究、保存、展示和交流。博物館致力於實踐倫理和可持續發展,並以包容和專業的方式運作,目的是為了創造愉快的、且具有教育的體驗,引發人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的能力。

A museum is an open and accessible not-for-profit institution that collects, researches, preserves, exhibits and communicate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 Museums are committed to ethical and sustainable practices and are operated in an inclusive and professional manner to create enjoyable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at foster curiosity and discovery.

2007年定義 博物館是為服務社會及其發展所永久設立的非營利機構。博物館對大眾開放,以取得、保存、研究、詮釋與展示人類及環境的有形和無形遺產,達成教育、研習與娛樂等目的。

 

新定義的5個提案,他們差在哪?

在最新提案選出之前,我們不妨以排序第一的A案為基本參照樣本,對於起草的5項新定義提案所慎選的關鍵術語/概念,進行比較分析,找出5項提案有哪些相同概念?以及各自的差異性在哪裡?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這5個提案共同的關鍵術語/概念,與2007年版的博物館定義非常接近,分別為:

包容的、非營利、機構、可持續性、可及性、有形、無形、遺產、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 

接著再把這5項提案的各自特點,彙整出來,如表二所示,可以發現,被選出排序前2名的提案,A案具有普世性的通則,採取簡潔明快的定義,遺憾的是跟2007年的定義並無多大的差別,B案提及博物館與社會的關係有「向公眾開放」、「知識共享」、「社區/團體參與」。其他3項提案,具有當代的特色,且更細緻地把博物館如何與社會共融,以及當代的社會需求等,例如平權、批判性思維、認同、知識共享、發現、多樣性、社會共同利益等,都包含在內,可惜的是並未進入排序的前面。

表格二、5項草擬的提案,各自具有的特點。(資料來源:柯秀雯彙整自ICOM。)

 

 

 

 

 

 

 

 

 

 

 

 

 

 

 

 

 

 

 

一切,仍待觀察!

從上述對5項草案的關鍵術語/概念的比較分析結果,可以得知5月20日進行的新定義提案,不會有太多的驚喜,經過18個月的運作,繁瑣的程序、耗費的資源,以及ICOM內部成員的就接與不和諧,最後得出的新定義卻無法跳脫出既有的框架,呈現出時代的定位與特質。其中關於「平權」、「批判性思維」、「認同」、「社會共同利益」等概念,或許對於某些地區/國家而言,屬於政治性敏感議題,很湊巧地,都不在排序前2名的提案內。那麼今年2022年布拉格大會的投票,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仍是未知數。


附註:
  1. 有關ICOM 在2022年起草的5項提案與排序,可參考“Museum Definition” space
  2. 有關起草的5項提案以及2007年所通過的博物館定義,中譯版整理於表格二。
  3. 有關accessible/accessibility博物館界過去的中譯比較常用「近用性」,此翻譯比較拗口難懂,本文依據國家教育學院的翻譯,「可及的/可及性」,容易理解。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