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熙·喬丹,2021〈蟲:陸生、夢幻與濕〉局部。(©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Anne Duk Hee Jordan: The Worm – Terrestrial, Fantastic and Wet (2021), detail.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with sculptures, black light, video 12’51”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ine Doutreluingne). Dimensions variable, site-specific. Part of the group exhibition Sex Ecologies at Kunsthall Trondheim, Norway. Commissioned by Urania Berlin e.V, Kunsthall Trondheim and The Seed Box.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作者:楊育睿(英國約克大學藝術史學系博士)
關於那些加諸在所謂常態、性傾向的想法,我們能否不再以西方中心的思維動機去感受,而以其他方式,特別是超越人性的方式去思考?
― 海斯勒,「性生態學」特展
挪威特隆赫姆美術館(Kunsthall Trondheim)於2021年至2022年間推出了「性生態學」(Sex Ecologies)特展(止於2022/3/6),策展人為時任館長的史黛芬妮·海斯勒(Stefanie Hessler)。
海斯勒擅長將當代議題中各據一方的兩個核心領域——「性別」與「生態」,整合出全新的藝術研究與創作模式。「性生態學」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該計畫包含了與瑞典林雪坪大學(Linköping University)的環境人文研究中心The Seed Box的合作研究,並集結、出版了多位環境與性別研究者、文化理論家,以及藝術家的書寫與訪談。展示的策畫,則是以海斯勒帶領的研究團隊與九位藝術家為主軸,採用跨領域研究、共同閱讀與研討文本、集體製作的工作模式形成展示論述。
無框的酷兒材料:「性生態學」特展論述
在策展研究過程中,策展團隊討論了「異性戀本位的性別價值在環境危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歐洲啟蒙主義觀點如何支配用以判斷、區分自然界中所謂的「正常」與「異常」。這種「酷兒生態策展」,作為博物館的實踐方法,不單是體現生態環境中的性別題材,其核心更是透過質問各種有關性與性別、種族與物種等分類架構的合理性,思考以部分人類為中心的全球宰制,並拒絕將萬物的複雜網絡簡化為人與供人取用的自然資源的二元對立觀。換言之,這種去中心觀拒絕視人類為所謂的「萬物之靈」,並追溯種種我們習以為常對於國族、物種與認同的分類框架,是如何在特定目的下被刻意地發明。
然而,「酷兒策展」(queer curatorship)不可避免地與傳統博物館被視為傳遞知識的機構性質干擾。博物館善用明確的知識分類框架來定義文化對象,這種傾向在描述非二元對立的認同觀,以及不易以特定認識框架與分類來界定的酷兒材料時,往往遭遇到困難,或者低估了詮釋對象的複雜性。性別研究學家珍妮弗·泰布爾奇(Jennifer Tyburczy)提及,酷兒策展必須透過反思本位型態的論述,解構已被機構化、常態化的知識規範來達成。因此,對於高度仰賴物件秩序的博物館方法而言,「酷兒策展」是一個無止境的反身性思考知識權力實踐、挑戰既有論述框架的辯證場域。
「性生態學」特展挑戰的知識框架圍繞在「性」的功能論在自然界中的實際樣態。傅柯在《性史》中分析,西方現代社會中對於性的治理是建立在繁衍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上。而現代科學知識、婚姻制度與宗教道德,皆為此以「生殖」為性的最終目的之異性戀霸權提供了依據。而其他性的樣態,則被歸類於「違反自然定律」。後達爾文主義研究者則指出「自然現象」的不可預測性其實才是常態,因為「看似無用、無效,或是有破壞性的事件和過程,是讓整個系統功能正常組成的一部分」。同性戀與其他酷兒樣態所構成的多樣性,事實上為生態空間提供了混成的性活動,來確保由無限可能性所構成的演化規律與生存機制。
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性≠生殖:挑戰二元對立性別觀
在「酷兒生態策展」的初衷下,「性生態學」特展挑戰了被特定的科學分類觀扁平化的「性即生殖」的演化迷思,重新思考「同性性行為」或「無關生育的性」是如何在天擇的自然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例如,參展藝術家安德熙·喬丹(Ann Duk Hee Jordan)以水生動物的性活動為主題,結合雕塑、裝置及錄像,打造了五光十色的水底情境。喬丹將微觀的生物活動轉換為繽紛的感官刺激,詮釋生態界中普遍存在的「過渡」狀態的性。在此微觀的世界中,性的功能極其複雜,且不一定與生殖或者繁衍後代有關;即使有關,二元對立的性別觀也不是萬物準則。
被人類支配的「自然」
非二元視野豐富了超越性別邊界的可能性,以思考男性 / 女性,或者異性戀 / 性戀等二元觀對身體的支配。安娜·契(Anna Tje)的作品即是透過植物的生產與全球性的供給,探討殖民文化中的性與身體。契在展示空間中打造一個鼓勵多元對話的場域。紫色的沙發椅組合是以非洲梨被剝開的形象設計的,隱喻著有色人種在歐洲社會中的文化錯置。鄰近的唱盤播放著藝術家書寫的詩〈非洲梨的愛好者〉(Safou Lover):
我剝開我的皮膚
被那些無法接受的慾望絆倒
我吃下同我一樣漂移遷徙的同伴
吞下這創傷與境遇
深信著我的果實,那被分離的味覺
終將消化它自己,將罪惡感從自我中洗去
……
對非裔的契而言,非洲梨是日常飲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歐洲的市場,這種水果卻以「異國情調」的形象被消費。非洲梨同時也被稱為「未來的水果」 ― 西方眼中的非主流、替代的營養來源。藝術家從中體認到在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市場中被商品化與客體化的性與身體,以及環境正義在當代移民社會去殖民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同樣地,范加(Jes Fan)關心人類經濟活動如何支配自然界中的性與生產,在展覽中,其作品以珍珠貝產業為探討的對象,透過生物的身體轉換、合成物質的「跨物質性」(cros-corporeality)作為生殖的隱喻。珍珠的生成,是透過異物介入與生物修補傷口的機制所促成。人工養殖的母貝所經歷的痛苦是建立在人類的需求之下,這種生產是經濟性的,而非純粹的自然生存機制。而珍珠貝僅是眾多供應人類消費需求的養殖動物中的冰山一角。范加在此揭示了物種主義的現實,即,我們由人類的需求出發所主張的「自然」往往充滿矛盾而「非」自然。事實上,人類活動定義了眾多生物的存在目的,且僅是人類中心、單一思維的功能論,理所當然地將其他物種視為剝削與支配的對象。
又,我們能否透過藝術作品看見那不被遺棄、不被浪漫化的自然,重新想像去殖民實踐與非物種主義的關係?
― 海斯勒,「性生態學」特展
一種與霸權對壘的方式——酷兒策展學
透過性別與性的討論,「性生態學」特展重新界定了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以及人與生態環境的相依相生,與其相應而來的權力與支配關係。自然的概念不再是人與文化的對立面,那個可預測、永遠穩定不變的原理法則。它提供了一個與人類文化複雜性相應的領域——同樣多元、充滿變化與可能性的田野。這樣的自然以酷兒的面貌存在,在博物館的實踐中形成新的思辨關係。如先前所言地,「酷兒策展」是一個無止境的反身性場域。它的目的不在於建構知識本身,而在於反思論述框架形成的過程及其合理性,從中習得能動性,以抵抗普遍存在於知識與文化中各種型態的霸權。
執行編輯:葉家妤
參考資料:
- Stefanie Hessler. ‘Sex Ecologies’. In Stefanie Hessler (ed.), Sex Ecologies, (Norway: Kunsthall Trondheim; Sweden: The Seed Box;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21).
- Jennifer Tyburczy. Sex Museum: The Politics and Performance of Displa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2.
- Michel Foucault, 1978.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New York: Vintage Book, 1990), 36-39.
- Fleur Daugey, 2018. Animaux Homos: Histoire naturelle de l’homosexualité. 陳家婷譯,《同性戀的自然史》,臺北市:時報文化。頁182。
- Catriona Mortimer-Sandilands and Brauce Erickson. ‘Introduction: A Genealogy of Queer Ecologies’. In Catriona Mortimer-Sandilands and Brauce Erickson (ed), Queer Ecologies: Sex, Nature, Politics, Desire, (Bloomington and Indian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
- Pauline Doutreluingne and Anne Duk Hee Jordan. ‘Gentle Breeze: Changing Sex in Ecology’. In Sex Ecologies, 59.
- Anna Tje. ‘Safous and Other Fruits of the Future’. In Sex Ecologies,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上): 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展「作為酷兒」以同志史為發聲主體
-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下):柏林同志博物館特展「酷兒之家」爭取彩虹遍地的未來
- 【博物之島新訊】LGBTQI+的教育奮鬥史!法國國立教育博物館以社會參與強化大眾思辯能力
- 【博物之島新訊】英國第一間LGBTQ+博物館盛大開幕!「酷兒大英博物館」發聲彩虹精神
- 【博物之島新訊】大自然中也有LGBT?科博館主題導覽帶你探索多元的動物性生活
- 【博物之島專文】從女鬼到女權,從污漬到文字:看見性別文學流域中的你我他
-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