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專文】肖像畫的民主化與性別意識: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特展

《時代的臉孔》展覽裡,臺灣觀眾與肖像人物——英國著名芭雷舞演員達西.巴塞爾(Darcy Bussell)的交會。(葉家妤 攝影)

作者:郭怡汝(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

世界最大肖像蒐藏機構「英國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所策畫的《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全球最終站,8月27日起至112年2月28日止在臺灣奇美博物館登場。

這檔重量級的國際大展為奇美博物館特別為30週年館慶所籌備,也是英國國家肖像藝廊160多年來的首次大規模世界巡迴,多幅未曾離開過英國的國寶級肖像藏品第一次在海外展館展出,該館館長庫里南博士(Dr. Nicholas Cullinan)形容這場巡展為「一生僅有一次遇上的機會」。奇美博物館表示期望透過本次展覽,邀請觀眾一同閱覽百位名人的生命歷程,看見他們如何發揮力量影響英國、豐富世界。

奇美博物館入口《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掛軸文宣。(奇美博物館 提供)

 

作為「文化鏡子」的肖像畫

肖像畫對於不少觀眾來說有些陌生,彷彿不認識畫中的人物或作畫的藝術家,似乎就無法汲取作品箇中的精髓。事實上,在攝影出現之前,記錄人物外觀的方法多是透過繪畫與雕刻,尤以肖像畫最為常見。它不只是純粹的圖像表現,也是理解所繪人物所處社會和歷史的一種文化影像,傳遞了被繪者的外觀訊息、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甚至是身心狀態與個性。因此,肖像畫可以說是一面「文化鏡子」,是藝術技法、人物傳記、歷史風俗和社會身份的匯集。

本次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特展除了繪製肖像畫的藝術家都是難得一見的藝術巨擘,如: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雷諾茲(Joshua Reynolds)、安迪.沃荷(Andy Warhol)、弗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就連肖像畫中的人物從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牛頓(Isaac Newton)、英國女王到紅髮艾德(Ed Sheeran),也是來自政經文教各領域、具有改變英國與世界力量的名人。同時,藉由畫中各式各樣的象徵寓意,得以表現權力、財富、美德、地位、愛與美,呈現肖像畫在人物描繪之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亦指引觀者重新認識如何欣賞肖像畫,進一步感受肖像畫的獨特魅力。

「名氣與聲望」展區裡,世界足壇的英國傳奇人物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攝影肖像。(奇美博物館 提供)

 

跨時空相遇的六大主題與互動區

這次展區主要分為六個與肖像畫關係密切的主題,即:「自畫像、名氣與聲望、身分與認同、愛與失落、權力與力量、開創與革新」,不同傳統以年代、時間軸的方式陳列作品,而是打破時間限制,揭示了藝術家們在500年中如何運用肖像畫來詮釋這六種主題。

進入展區前,策展團隊特別展示將英格蘭引領至輝煌年代的關鍵推手——英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與女王伊麗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的數位肖像,且入口區擺放英國第一位慶祝登基70週年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全像攝影肖像,開門見山地破題《時代的臉孔》。在前導區也設有本次展出的作品對應年表,綜覽大不列顛的古今世界如何走向當代全球,提供觀眾對展出作品的初步認識,也對這檔有如名人堂的肖像畫特展有更多元的想像。

前導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平靜」〉肖像作品。(奇美博物館 提供,待授權)
前導區設有本次展出作品對應之年表。(奇美博物館 提供)

 

第一主題「自畫像」展出許多重要的肖像畫藝術家,他們透過畫作表達自身經歷、情感與主張,甚至向潛在客戶宣傳自我及展示藝術技巧。第二主題「名氣與聲望」強調畫中人物與名氣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肖像人物本身所代表的意義與時代貢獻。第三主題「身份與認同」著重肖像畫人物的身份及其內在認同,如何用畫作連結個人價值觀與信念。第四主題「愛與失落」回歸至肖像畫中血肉飽滿人物的生命故事,與見畫如見人的心境、回憶。第五主題「權力與力量」則是突顯畫中人物以各種姿態、道具和象徵符碼,來強化與觀者間的社會階級差距,以彰顯威信及權力形象。第六主題「開創與革新」為觀眾帶來了肖像畫千變萬化的樣貌,看藝術家們如何發揮創意挑戰傳統繪製人物的成規限制,並向畫中的人物致敬。而展覽的最後,特別展出了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自塑像,不僅前後呼應了展覽主題,也為本次的臺灣巡展留下了畫龍點睛兼具在地特點的收尾。

本次共展出89件肖像作品,包含英國國家肖像藝廊75件、奇美博物館14件。奇美博物館特別將自家館藏作品分置於六大主題展區,藉此呼應主題與表現肖像畫的多樣形式,如「身份與認同」展出館藏蒂姆.沃克(Tim Walker)的數位噴墨相片〈蒙提派森五重奏〉,記錄下原有6人的英國喜劇天團,現仍在世的5人其活潑俏皮的姿勢樣貌,以及為喜劇奉獻畢生的生命痕跡;另外,透過不同媒材的館藏,與借展的肖像畫並列,更加凸顯了所繪人物的形象與特質,像是「名聲與聲望」主題中,牛頓的肖像畫與一旁的半身大理石像相互輝映,具象化了牛頓的不苟言笑,及對科學和真理孜孜以求的冷靜與理性。

蒂姆.沃克(Tim Walker)的〈蒙提派森五重奏〉系列作品。(奇美博物館 提供)
牛頓的肖像畫與半身大理石。(奇美博物館 提供)

 

此外,展場中還設有互動區域,流暢又巧妙地對應至展區內容,例如:互動區邀請觀眾透過手機、模仿、光學投影等來場肖像創作,完成的作品可以展示在現場的迷你肖像藝廊。展覽的出口附近還設有鏡面畫框,可以在此拍下自己參觀的「肖像」,成為了展場中寓教於樂的趣味景象。

互動區邀請觀眾透過手機、模仿、光學投影等方式來場肖像創作。(郭怡汝 攝影)

 

「畫」說民主化趨勢與性別議題

本次展覽講述肖像畫背後充滿激情的生命歷程,儘管這些人物存在於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留下的故事,仍成功地透過肖像畫將觀者帶入片段的世界歷史,和時代生活的中心,突顯肖像畫的藝術性與社會性價值。不過,這次展覽核心不只是珍貴稀有的作品,與不落窠臼的策展架構,還包含了肖像畫的民主化發展趨勢,意味著肖像畫不再是男性、白人、富豪或是強者的專屬領域。

過去的肖像畫不可避免地侷限於階級、性別和種族;然而,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誰可以被描繪」、以及「可以描繪誰」的思維都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策展團隊敏銳地將之反應在展覽中,尤以性別議題最為突出。展區裡不僅提高了女性肖像畫、肖像畫女性藝術家的比例,如展出18世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女性創始成員安潔莉卡.考夫曼(Angelika Kauffmann),與被譽為建築女王的伊拉克裔札哈.哈蒂(Zaha Hadid)女爵士肖像畫等;最後展區「開創與革新」更有一半的比例為女性肖像畫,且跳脫描繪女性多為軟弱、溫順的刻板印象,呈現其在專業領域散發的才華魅力與強大自信。同時藉由展示跨性別職業擊劍手德翁騎士(Chevalier d’Éon)、女同志文學先鋒瑞克里芙.霍爾(Radclyffe Hall)、和「游離性別」代表人物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肖像畫及故事,展現了英國社會對於多元性別認同的包容性,顯示肖像畫在作為紀念、慶祝、階級地位的標誌以外,也揭露了「我可以是什麼樣子」和「我究竟是誰」。

左為瑞克里芙.霍爾,右為德翁騎士。(葉家妤 攝影)

 

不只如此,本次《時代的臉孔》特展也向觀眾勾勒了英國當今自由民主及多元包容價值觀的容貌,肖像畫涵蓋不同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的代表性人物,帶出了以往多被忽視的族群,正面肯定了他們的貢獻與存在,也呼應了近代英國女性參政與擔任專業職位的比例增加,且出現跨性別議員、女性及非白人首相的族群多樣性趨勢,反映出英國社會邁向多元共融的發展進程。

這副肖像的人物是瑪麗·西科爾(Mary Seacole),她於19世紀是位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56)期間照顧傷兵的護士,並在1857年出版回憶錄《西科爾夫人冒險奇遇記》,但因為膚色與種族的原因,她的歷史意義長期遭到忽視。(葉家妤 攝影)
「權力與力量」主題展出多件具有影響力的女性肖像畫與雕像,如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與安娜.溫圖(Anna Wintour)。(奇美博物館 提供)

 

來場多重視角的時空旅行

肖像畫可以突出一個人與眾不同的生命和性格,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廣為人知,還能使之形象長存不朽。當人們在觀看肖像畫時,就如同面對面地遇見了被描繪的人物。

本次《時代的臉孔》特展帶領觀者縱觀歷史上許多不同領域的人物與角色,並且鼓勵觀者認識多樣複雜的肖像畫表現方式,以及反思所涉及的性別議題,為肖像畫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與創造性。下次站在肖像畫前,除了瞭解畫中的人物、背後的藝術家是誰之外,觀眾也能嘗試從這次展覽的六大主題切入,透過多重視角觀看欣賞,或許能為與肖像人物相遇的時空之旅,帶來更多意外的發現及驚喜。

「開創與革新」主題呈現了現當代肖像畫千變萬化的樣貌。(奇美博物館 提供)

 

執行編輯:葉家妤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