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專文】從私人情感到公共典藏: 探索古爾本基安與索馬亞博物館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的歐洲藝術畫廊展示不少創始人收藏的繪畫、雕塑與裝飾藝術。Arquivos Gulbenkian, ID: 31644 © Ricardo Oliveira Alves

作者:黃星達(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當代博物館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其中由企業出資成立的博物館也相當普遍,其中以個人命名的博物館更具特殊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影響。以下將分述古爾本基安美術館(Museu Calouste Gulbenkian)與索馬亞博物館(Museo Soumaya)以建築、蒐藏與藝術生活觀,並以博物館與創辦人的連結意義作為本文探討的收束。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在自然與藝術之間追求和諧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以創辦人卡洛斯特·薩基斯.古爾本基安(Calouste Sarkis Gulbenkian, 1869–1955)的名字命名,其歷史及建築風格深刻體現了創辦人的藝術品味和文化哲學。1983年開放的「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 CAM,原名為Centro de Arte Moderna José de Azeredo Perdigão)位於葡萄牙里斯本,並在最近的四年中完成了擴建設計,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負責。隈研吾將葡萄牙與日本建築元素結合,設計出富有室內遮蔽功能卻處於戶外的弧形天棚,使建築與自然之間的邊界逐漸消解,創造出流動的體驗空間。

同樣位於古爾本基安基金會花園內的古爾本基安美術館於1968年開館,其建築外牆以簡約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融合,大片落地窗使得室內外視野相互交織,這種設計消弭了美術館與大地自然的隔閡,也與現代藝術中心的理念相呼應,使得藝術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建築外牆以簡約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融合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建築由內往外的視角,能感受到作品與戶外空間的和諧

 

蒐藏與策展:古爾本基安的藝術品味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珍藏超過六千件私人收藏及一萬餘件現代藝術作品。館內的常設展區之一按照區域文化陳列藏品,分類展示埃及、希臘、伊斯蘭、中國、日本等屬地藏品。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雷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的珠寶設計,古爾本基安在1899年至1927年間收購了接近200件拉利克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能力,也彰顯古爾本基安的個人藝術品味。許多作品也指涉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

拉利克的珠寶作品除了傳統的裝飾與身份象徵之外,還展現出思想層面的深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昆蟲意象尤其顯著,像是可能曾被法國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在舞台上曾佩戴過的乳白琺瑯製《蜻蜓女胸飾》,結合了女性形象和蜻蜓等動物的象徵性表現。拉利克的其他作品,如金和乳白琺瑯製的《蛇形胸飾》、象牙製的《人像與蛇胸針》等,進一步融合了動物主題、材料使用以及技法創新,展現了多層次的藝術表達。

拉利克的珠寶作品展區,包括《蜻蜓女胸飾》(左1)與《蛇形胸飾》(右1)

值得一提的是,拉利克跳脫傳統珠寶材質的侷限,不僅使用寶石或礦石,還將玻璃和銀等材料結合進來,如《薊花花瓶》與《蛇形糖碗》等作品以玻璃製成,並與銀製結構相結合,展示其藝術層次的多樣性與創新精神。

古爾本基安的文化資產: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古爾本基安是著名的石油大亨,被認為是首位開採伊拉克石油的人。他最終定居於里斯本,並在當地創建了這座美術館,將其一生的收藏、交易經驗和個人品味呈現於公眾面前。儘管美術館中的展區按照地區或主題劃分,策展的脈絡依然深深植根於古爾本基安的個人經歷與審美偏好。

過去,古爾本基安透過收藏藝術品徜徉於藝術與其產業之間,如今,這些美術館的展示蒐藏使更多人在藝術與日常之間建立聯繫。從建築風格到藝術蒐藏,古爾本基安美術館不僅彰顯了古爾本基安對於生活與美的追求,成為自然與藝術相融合的精神象徵,更體現了他對和諧生活與美學追求的深刻理解。

索馬亞博物館:現代感與多面向藝術視角的融合

墨西哥的索馬亞博物館以創辦人卡洛斯.史林(Carlos Slim)已故妻子索馬亞.多米特(Soumaya Domit)的名字命名。該館位於商業區域索馬亞廣場,周邊是環繞著百貨商場和小吃攤區的市井環境,博物館的建築是該地的重要地標,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華麗的博物館」。建築由費爾南多.羅梅羅(Fernando Romero)與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設計,外層由16,000個六角形鋁合金模組構成,隨著天氣和時間的變化,展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象徵著館藏的多元性與豐富變化。

 

索馬亞博物館外層由16,000個六角形鋁合金模組構成

 

空間設計與策展理念

索馬亞博物館擁有超過六萬件的收藏,涵蓋從史前時期到現代的廣泛範疇。博物館的六層展示空間採用了螺旋式結構,讓參觀者逐層向上,形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視覺引導感。這種設計不僅強化了空間體驗的動態性,也象徵了對知識和藝術探索的持續提升。

館內的藏品類型多樣,包括雕塑、圖像、錢幣、服飾、傳播媒介物件和宗教圖畫等,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其中,尤以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作品最為突出。索馬亞博物館蒐藏總數達約380件羅丹雕塑相關作品,包括羅丹的原作與複製件,顯示史林夫人對羅丹藝術的喜好。這也說明私人博物館的蒐藏取向往往深受創辦人個人品味和情感影響,與國立公立博物館根據歷史或學術價值入藏的標準不盡然相同。

 

索馬亞博物館六樓展區展示羅丹雕塑等許多藝術藏品

 

博物館的六層展示空間採用了螺旋式結構,讓參觀者逐層向上

 

博物館命名與情感意涵

索馬亞博物館的名稱不僅是創辦人史林對其已故妻子索馬亞的紀念,也代表其對藝術的熱愛與渴望;不僅是情感層面的紀念,更包含著藉由藝術來理解生命和世界的多重視角。這樣的命名方式,突破了傳統以作品創作者或重大歷史事件來命名博物館的習慣,反映出私人博物館在情感與理念上的深刻連結。

博物館建築在不同天氣和時間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象徵著多樣且變動的生命視角,這樣的設計呼應了索馬亞博物館的理念,即透過藝術來延續對世界的理解和探索,並使藝術成為愛和文化之間的橋梁。從這個角度看,索馬亞不僅僅是一個館名,也是關於愛的傳遞以及透過藝術理解世界多重面向的象徵。

博物館與創辦人之間的連結

以人名命名的博物館,特別是那些不直接涉及作品創作者或歷史事件的人名,往往需要額外的背景資訊來促進公眾的理解。在索馬亞博物館與古爾本基安美術館中,兩位創辦人都是各自社會中產業的巨擘,而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生命延續的期待也深刻體現在這些博物館的創建之中,他們透過基金會支持博物館營運,索馬亞博物館甚至免費開放參觀,透過文化藝術的傳播,延續他們對世界的愛與貢獻。透過這樣的連結,這些博物館不僅是藝術展示的空間,更是創辦人個人生活故事和情感的延伸。


參考資料: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