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專文】在展示中彼此照見:暹羅博物館的展示策略

泰國暹羅博物館的常設展The Decoding Thainess(暹羅博物館提供)

作者:黃雯瑜(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泰國暹羅博物館(Museum Siam)成立於2008年,是一座互動式探索博物館,隸屬於「國立探索博物館機構(National Discovery Museum Institute)」。該機構由泰國總理直轄,藉由串聯泰國境內各博物館網絡,讓博物館發揮影響力,並且倡導以科技與創新的展示設計,重新看待泰國的社區、信仰、生活方式及在地智慧,讓民眾享受學習的樂趣。暹羅博物館為該機構的首席博物館,是負責達成這項任務的領航單位。

暹羅博物館並未典藏泰國歷史文物,而致力於打造自我學習的場域。該館認為,策劃反映社會並促進民眾參與的展覽,是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的使命,並持續以跨學科的策展方法連結過去和現在。常設展「解碼泰(Decoding Thainess)」分為十四個主題,涵蓋歷史物件、宗教信仰、建築形式、飲食、服飾與消費文化等面向,邀請觀眾討論何為「泰國性(Thai-ness)」,將博物館打造成討論社會議題的平台。展覽沒有固定動線,參觀者可自由選擇探索方式,透過豐富素材與開放性提問,解構「泰國性」的刻板印象,提醒觀眾國族認同與文化界線的變動與多元性,並且歸納出自己詮釋的「泰國性」。

暹羅博物館平均每年推出一檔特展,過去的展覽傾向以策展人為中心,引導觀眾「Play(玩)」和「學習(Learn)」,近年逐漸轉向以「物件」為展覽中心,立基於議題(issue),為不同的敘事開闢空間。展示結合社會議題並且支持多元聲音,闡明泰國的複雜性,也嘗試從一般人的生活經驗來評價物件。

2018年,暹羅博物館舉辦了具指標性的特展「照見性別(Gender illumination)」。策展人Chonchanok Phonsing說明,泰國社會基於性別刻板印象或宗教因素,對於性別缺乏理解而導致許多偏見,因此館方以展覽作為媒介,希望減少社會偏見。展覽名稱「Gender illumination」即說明展示理念:性別並非固定的「本質」,而涉及「意識」的問題,且性別是多元的,不僅限於男性、女性的二元分類,藉此激勵人們跳脫性別、外表、角色的規範或框架。

 

展覽入口意象靈感源自於十七世紀義大利雕塑家Gian Lorenzo Bernini的創作《睡夢中的赫爾馬夫羅迪特斯(Sleeping Hermaphroditus)》,意味著具有雙性、雌雄同體的人。(暹羅博物館提供)

暹羅博物館認為,博物館是屬於每一個個體的場域,應讓每個人的聲音都受到重視。「照見性別」改變以往由策展人掌握展覽敘事的方式,而以「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向社會大眾收集物件,主展場的一百多件展品都是從群眾外包收集而來。這些衣物、鞋子、假髮、飾品敘述了LGBT的自我認同,以及來自家庭、同儕及宗教的反應、對性別轉變的渴望,向觀眾傳達深刻而豐富多樣的故事。

 

館方展出向LGBT社群收集來的物件。(暹羅博物館提供)

「群眾外包」的策展方式曾引起博物館界的質疑:誰想來博物館看普通人的物件?然而,開展後證實,來自普通人的物品引發眾多觀眾的好奇,正是這些日常物件背後的故事為參觀者帶來了對話與共鳴。許多父母在觀展過程中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成為任何他們想成為的人,而父母會樂意支持他們。

館方也與LGBT研究人員合作,展示性別相關的新聞與議題,泰國近年持續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展場也講述泰國LGBT權益運動倡議者的故事。此外,展場內「性別薑餅人」讓參觀者了解性別由大腦、身體、心靈、器官組成,可以改變且無須遵循特定社會模式的規範。觀者可以透過描繪性別薑餅人(註釋1)來理解自己的性別,並選擇是否將成果張貼在展場中,與其他觀眾分享。

參觀者描繪「性別薑餅人」並分享於展場牆面。(暹羅博物館提供)

展覽最後一區設置了投票箱,邀請觀眾表達對性別議題的意見。問題包含:應該有無性別廁所嗎?同性伴侶應該合法結婚嗎?你介意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嗎?父母可以是同性嗎?你會不會投票給同性戀政治人物?有趣的是,投票結果顯示支持度最低的是無性別廁所,館方認為這可能是基於安全考量,也提醒了無性別廁所應該更妥善地設計。

展覽的教育推廣活動安排參觀寺廟壁畫,讓觀眾了解性別多樣性自古已經存在我們的社會中。(暹羅博物館提供)

此次展覽獲得許多性別及人權團體組織的支援,「群眾外包」的創舉則讓普通人因性別偏見而面臨的壓力和不適被看見,引發同情、友誼和支持。社群媒體上,展覽照片被分享超過20萬次,展覽結束後這些回饋和支持仍持續發酵。對於一個國家博物館而言,辦理涉及敏感話題的展覽存在巨大風險和挑戰,館方必須需在不同的社會立場之中找尋平衡。但此次展覽的回饋證實,博物館不僅可以參與社會議題,更能成為推進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繼「照見性別」展之後,暹羅博物館繼續推出與當代社會議題對話的特展,例如2021年的特展「彩券─隨機幸運故事(The Lottery-Random Lucky Story)」講述彩券起源及運作機制,也探討泰國社會的生活方式、信仰,以及彩券背後的神靈迷信等。暹羅博物館的建築前身為1922年創建的商業部,2022年是建築落成一百週年,該館則舉辦特展「舊建築新面貌(New Take on Old Building)」對自身歷史進行回顧。除了介紹建築構造,也回顧百年來不同時期的功能角色,也邀請群眾創造現在的故事及未來的記憶。

2023年的展覽「快時尚(Fast Fashion)」則反思快速消費時尚產品與保護環境之間的衝突,讓觀眾思考在「我們」和「地球」之間要如何權衡,也不忘提醒每個人都肩負著共同决定未来命運的責任。暹羅博物館透過展覽,示範了當代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及功能:「探索過去、了解現在、感知文化資產所創造的未來」。

 

「快時尚」展場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 註釋1:性別薑餅人(Ginger Bread Person)是一個讓大眾學習性別和性取向的工具。當中的性別概念包括: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生理性別及性傾向等四個構成組件,分別散佈於薑餅人的大腦、心、性器官和外形打扮,清晰展現出性別流動性和多元面向。

參考資料:

  • 陳彥亘,〈解構泰國性─泰國暹羅博物館常設展〉《台灣博物季刊》38卷第3期,2019.09。頁72-75。
  • 泰國暹羅博物館官網 

延伸閱讀: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