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專文】走進畫家的房間:在芙烈達卡蘿博物館中看見璀璨的愛與疼痛

卡蘿的畫室。擺在畫架前的輪椅,可以讓人想像困擾藝術家一生的病痛。(黃淥  攝影)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張瀚尹(美國馬里蘭大學供應鏈管理學碩士)

墨西哥市科約阿坎(Coyoacán)地區,一棟兩層樓的湛藍色建築之中,墨西哥知名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在此出生、生活,並在此離世。卡蘿過世後,她的丈夫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將這棟「藍色之家」捐贈給墨西哥政府,1958年以芙烈達卡蘿博物館之名開幕。

博物館既展示卡蘿精彩的畫作,也保留了卡蘿的生活空間的原貌:觀眾可以走進畫家的起居室、畫室與廚房,從顏料、輪椅、陶偶、鏡子等陳設想像她的生活軌跡,貼近她的心靈世界,宛如跨越時空與畫家相會。

 

傷口中長出的花:卡蘿的病痛與藝術創作

卡蘿的藝術生涯是從病痛開始的。1922年,她進入墨西哥的國立預科學校就讀醫科,是這所墨西哥頂尖學府最初的少數女性學生。然而,1925年卡蘿放學回家時搭乘的公車被一輛電車撞上,打破了她行醫的夢想,也給留下終生的傷痛:她的一隻腳被壓碎,脊椎、鎖骨、肋骨、骨盆骨折,導致她終生不能生育。車禍之後,在漫長的康復期裡,卡蘿拿起了畫筆開始畫鏡中的自己,而表達痛苦、對抗痛苦,也成為卡蘿重要的創作驅動力。在博物館的第一間房間,展出了遭逢交通事故翌年,卡蘿繪製的第一幅自畫像,畫中的她目光冷冽,背後則是波濤洶湧的黑暗海洋。

卡蘿繪製的第一幅自畫像〈穿著絲絨洋裝的自畫像〉(黃淥  攝影)

 

博物館保留了卡蘿生前起居室的樣貌,讓我們感到畫家彷彿仍在這間房子中生活。卡蘿經歷多次脊椎手術,需用鋼釘和支撐架固定,臥床的時間非常長,時常在床上作畫。她的床頂放了鏡子,以便畫自畫像,床頭櫃擺著畫具,矮桌上擺著藥物,床的四周則懸掛各種神秘而繽紛的傳統工藝品。除了這些日常擺設,博物館在牆面上貼著卡蘿的話語,幫助觀眾貼近她的內心。例如起居室牆面上貼著:「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的存在。你收留了我,毀滅了我,然後又把我完整地帶回來。」

卡蘿的夜間起居室,牆上文字為卡蘿的話語(黃淥  攝影)

 

根據卡蘿丈夫里維拉的要求,部分遺物包括照片、信件、珠寶、醫療用品、服裝與畫作,在卡蘿逝世後必須塵封50年後方能公開。2004年4月,這些被鎖在卡蘿家中浴室的物件終於重見天日,博物館隨即進行編碼與研究,並策劃「外表錯覺:卡蘿的衣櫃」展。展場陳列了與卡蘿朝夕相伴、支撐她的身體的拐杖、石膏胸衣、脊椎矯正器等醫療用具與畫稿、日記以及服飾。

卡蘿喜歡穿著墨西哥傳統的提華納(Tehuana)長裙,以寬大裙擺與華麗裝飾掩蓋腿部的障礙與創傷痕跡。提華納是卡蘿母親的故鄉,是個位於墨西哥東南部的瓦哈卡地區的母系社會部落。策展人認為,卡蘿利用傳統服裝加強她的身份認同,重申她的政治信仰,並掩飾她身體的缺陷。服裝揭示了政治、性別、障礙和國家身份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與藝術創作。

卡蘿的拐杖、石膏胸衣、脊椎矯正器(黃淥  攝影)
卡蘿蒐藏的傳統服飾,色彩鮮豔強烈(黃淥  攝影)

展場也展示了卡蘿繪製的與障礙、傷痛相關的畫作。例如「外表錯覺」這幅自畫像呈現了她身份的不同層面:赤裸的身體、因小兒麻痺而略為纖細的右腿,如同皮膚般支撐她斷裂脊椎的束身衣以及外層的傳統服飾。醫療用具讓卡蘿的身體障礙被具象化,而自畫像則讓觀眾看卡蘿的多重面向:她既是背負傷痛的障礙者、也是穿著傳統華服的女人、同時更是描繪出創痛的畫家。

卡蘿的畫作〈外表錯覺〉(黃淥 攝影)

 

在藝術中表現自我,與傳統對話

卡蘿從墨西哥本土藝術大量吸取創作養分,博物館透過並置墨西哥傳統繪畫與卡蘿的創作,呈現她與傳統文化的對話。1929年,卡蘿與畫家里維拉結婚,婚後她非常渴望擁有孩子,然而車禍留下的傷痛,讓她在1932年流產。她以〈亨利.福特醫院〉表達自己的痛苦,描繪自己赤裸地躺在病床上出血,而未能生下的孩子和其他流產的象徵則漂浮在空中。在這張作品旁,博物館展示了卡蘿收藏的許願畫(Ex-voto),這些小的許願畫是墨西哥從殖民時代開始的傳統藝術,描繪人們在意外或災難中被聖人拯救。策展人認為,卡蘿從車禍之中生還無疑是一個奇跡。因此可能對這些場景中的人物產生了特殊的共鳴。

〈亨利.福特醫院〉(圖右)與卡蘿搜集的墨西哥傳統許願畫,兩者的構圖、配色相當相似。(黃淥  攝影)

 

卡蘿對本土文化的熱愛,或許與一九二〇年代以來墨西哥的政治氛圍有關。墨西哥在經歷二十世紀初的革命,推翻軍閥獨裁統治後,許多藝術家想要以創作重新肯定墨西哥本土文化。卡蘿的丈夫里維拉受墨西哥政府僱用,創作多幅巨大的壁畫,讓人民對本土文化產生認同。

在博物館中,卡蘿對傳統文化的著迷顯而易見,陶偶、瓷器等樸拙而繽紛的墨西哥民間工藝品,陳列在家中的櫥櫃、床頭、桌面、牆邊等個個角落。她也自製傳統傀儡戲偶,甚至在自家庭院設計了一座「金字塔」,上面鑲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墨西哥前的石雕工藝品。

藍色之家的廚房中有許多墨西哥的彩繪餐具(黃淥  攝影)
庭院中的金字塔(黃淥  攝影)

 

革命文書:畫家的政治信仰

博物館也展示了卡蘿的左派思想。她與里維拉都曾加入共產黨組織,1920年代,革命家托洛斯基(Lev Trotsky)與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發生思想路線鬥爭,被迫流亡海外,1936年來到墨西哥尋求政治庇護,卡蘿與里維拉熱情地讓托洛斯基與妻子一起住進他們的家中。博物館內也展示了當時的新聞報導、書信與照片。

仔細走訪博物館,觀眾也會發現卡蘿對社會主義的強烈信仰:她的床尾懸掛了馬克思等人的肖像,1954年,當她飽受疾病折磨時,則畫下了〈馬克思主義將讓病者恢復健康〉(Marxism will give health to the sick),畫中她在馬克思的注視與護持之下,身穿矯治衣,昂首站立著。

托洛斯基流亡墨西哥時留下的書信與文件(黃淥  攝影)
〈馬克思主義將讓病者恢復健康〉(黃淥  攝影)

 

走出博物館,便會走進花木扶疏的花園。博物館在花園的角落設置許多小展板,放了卡蘿與里維拉的話語與合影,相片中,兩人在陽光燦爛的庭園中緊緊相偎。里維拉風流成性使得卡蘿痛苦欲絕,但又是她在創作上的重要知音,博物館並未對兩人的婚姻作出評價,而是讓觀眾在這座他們曾共同生活的房子之中,自行體會這對夫妻緊密牽纏的情感。

藍色之家的庭院(黃淥  攝影)

 

卡蘿的作品在許多世界知名的美術館展出,芙烈達卡蘿博物館或許受限於場地的條件,陳列的藝術作品並不多,只展出尺寸較小但與畫家的生命歷程緊密連結的畫作。畫作以外,也展出她的畫稿,讓觀眾窺見她的創作思索過程。除了藝術作品,博物館一方面以房間陳設讓觀眾感受畫家的日常生活,也以文字、照片與檔案呈現卡蘿的政治思想與行動。在這些略顯龐雜而片段的資訊的交集之下,觀眾可以在這棟藍色之家中,與想像中的芙烈達卡蘿相遇。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