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聯合博物館展廳。(© Etihad Museum)
作者:黃星達(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 1948 年起定期舉辦大會,以促進國際博物館間的交流與合作。第 27 屆「杜拜大會」預計於 2025 年 11 月 11 日至 17 日在杜拜世界貿易中心(Dubai World Trade Centre, DWTC)舉行。
本屆主題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註釋1】,旨在回應當前社會與文化領域面臨的多重挑戰,並邀請全球博物館從業者共同思考:在轉型與不確定性與日俱增的時代,博物館應如何重新定位其功能與價值,調整角色與策略,以因應社會快速變遷與未來發展的需求。

無形文化、青年參與與科技創新引領博物館前行
杜拜大會是自1946 年ICOM成立以來,首次於中東地區舉行,亦象徵其國際交流拓展至非洲與南亞等相鄰區域,具有重要的歷史與地緣意義。本屆大會將採實體與線上並行的混合形式,鼓勵全球博物館專業人士參與,共同回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大會主軸聚焦三項核心議題,分別為:
-
「無形文化遺產的保存」(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Heritage):本議題強調,在面對科技發展與人口結構改變等挑戰下,博物館所扮演的文化保存與傳承的重要角色。博物館應與在地社群協作,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的活化與再生。大會預計邀請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探討無形文化資產如何成為文化認同與創造力的驅動力,並思考創新策略,以確保其得以傳承至下一世代。
-
「青年力量」(Youth Power):著眼於青年在博物館未來發展中的關鍵角色,特別是在青年人口快速增長的中東、非洲與南亞地區。大會將深入探討博物館如何成為青年參與公共事務與創意實踐的平台,鼓勵其參與博物館治理、政策制定與社會倡議,進一步促進跨世代間的對話與合作,形塑具包容性與延續性的文化空間。
-
「新興科技的崛起」(Rise of New Technologies):本議題延續 2022 年布拉格大會所開啟的相關討論,聚焦博物館如何有效運用數位科技,提升文化資產保存、觀眾互動與營運效能。本次大會將探討博物館在數位轉型浪潮中,如何持續維護其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靈活運用技術回應不同社群的需求,打造更具韌性與回應力的博物館經營模式。
專業委員會擴增與全球徵文開展
此次大會期間,ICOM 所屬的專業委員會已擴增至 35 個,其中 2023 年新增「社會博物館學」(SOMUS)與「永續發展」(SUSTAIN)兩項委員會,2025 年則再新增「典藏庫房管理」(STORAGE)委員會。另一方面,ICOM 倫理委員會(ETHCOM)也於 2025 年發佈《ICOM 倫理守則修訂草案》第二版,以回應博物館專業倫理在當代情境下的變化與挑戰。
在策略面上,ICOM 於 《2022–2028 年戰略計畫》中強調博物館在全球去殖民化進程中的關鍵角色,並設立「去殖民化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Decolonisation),系統性地探討歷史脈絡、倫理原則與方法論等層面,以協助博物館推動公平正義與社會包容,並深化與在地社群的互動連結。這些制度變革與核心議題,預期將在杜拜大會中持續深入討論。
隨著大會腳步將近,目前已有多個 ICOM 專業委員會啟動學術徵文活動。其中,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ICOFOM)、人才培訓委員會(ICTOP)與典藏委員會(COMCOL)已於 3 月 15 日完成聯合徵稿。國際紀念與人權博物館委員會(ICMEMOHRI )和國際音樂博物館與音樂收藏委員會 (ICMUSIC )現正聯合徵稿中(至4月22日),主題為「透過音樂和表演展現記憶與抵抗的風景」,其他委員會的徵稿資訊亦將陸續釋出。

【註釋1】關於大會主題「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的中文譯法,ICOM 官網採用「在快速變遷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則為突顯博物館的能動性與前瞻性,翻譯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