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 南美館「SUNDAY」特展,看見移工在勞動之外的週末日常與自我表達

藝術團體SILATURAHMI的作品《SILATURAHMI:東港鹽埔2023-2024》。Silaturahmi意為「連結情誼與維繫關係」,藝術家透過印尼船員在東港的生活物件與影像紀錄,呈現船員在異鄉彼此扶持,與在地社群共生的故事。(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作者:郭庭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提到「移工」,我們會聯想到什麼呢?是刻板印象中小吃攤裡辛勤勞動的身影,還是火車站旁林立的東南亞商店?移工,是台灣各項產業運作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根據勞動部2025年的統計資料,在台移工人數已突破82萬人次,儼然成為台灣族群圖像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然而,在工作現場之外,移工究竟擁有怎樣的生活樣貌與自我表達?

「週末」意味著在日復一日的勞動循環中,得以稍作喘息的片刻。臺南市美術館「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特展(展期至2025年4月13日)便以「星期日」為題,匯集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與臺灣的31組移工與藝術家創作,並將作品錯落於三個子題——「漂移之味」、「逃逸之方」以及「艷陽下南風吹」中呈現。

 

「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特展以「星期日」為主軸,帶領觀眾探索移工的日常與生命經驗。(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跨國移動不只是身體的位移,地理的距離也放大了對家鄉的思念與牽掛。「漂移之味」展區聚焦在離鄉背井的苦澀。例如,菲律賓藝術家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的作品《末班航機》與《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前者搜集各國移工的回收拖鞋,製作成巨大的翅膀,後者則以菲律賓移工的共同經驗——「Balikbayan」海運紙箱為靈感,呈現遷徙既乘載對新生活的期盼,同時也伴隨著對原有生活的取捨與離鄉的酸楚。而台灣藝術家侯淑姿的系列作品《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拍下跨國新娘在原鄉的家族,與移工在台灣拍攝的生活片刻並置展出,交織出故鄉與異地間的情感聯繫與視覺對話。

 

「漂移之味」展區中,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以「Balikbayan」紙箱為靈感製作《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Balikbayan是 62 X 62 X 62公分的海運紙箱,在離家工作前,菲律賓移工都會以此寄送個人物品至海外,是跨國移動獨特的經驗。(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漂移之味」展區,展出在台移工記錄日常的攝影作品,左至右分別為Thanawat Thanaphatthadasakul《泰國人的飲食文化》、Dioreena Badel《調味料》、Marino D. Camello《母親》。(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逃逸之方」展區試圖探討移工在台灣生活的多元面向,並進一步對當代台灣的勞動環境提出深刻的叩問。如Trần Duy Hưng(陳維興)以繪畫記錄自身從工傷意外及不公待遇,到成為「失聯移工」的心路歷程,展現移工視角下對制度壓迫的切身經驗與反思。

展間亦呈現台灣藝術家黃子明和張良一的攝影作品,黃子明以鏡頭捕捉1990年代初期台灣開放第一批外籍移工的日常場景,從節慶歡聚到街頭衝突,勾勒出移工生活的多重樣貌;張良一則透過高山農業的影像,探討移工選擇逃逸的背景與動機。與之對照的,還有One 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的「Voice of Migrants」攝影計畫,從移工自身視角出發,以影像作為倡議手段,呈現移工在台灣的真實生活經驗。

 

因工傷意外斷指而被老闆拋棄,Trần Duy Hưng(陳維興)從此展開逃跑生活,繪畫成為其生活紀錄與心情抒發的管道。作品於「逃逸之方」展區呈現,以移工切身經驗為主體,引發對制度壓迫的反思(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此外,橫置於展間,一座以陳舊漁船為意象的複合空間。是藝術家組合SILATURAHMI的裝置作品《魷釣船:漁場》及《SILATURAHMI:東港鹽埔2023-2024》。藝術家實地隨遠洋漁船出海,將親身經歷與觀察轉化為作品,該作品濃縮了船上勞動的見聞與身體感受:悶熱窄小的船艙、簡陋的睡袋與床板,揭示遠洋漁工艱困的生活條件,也提醒觀眾正視海上勞動權益與漁工處境。

 

藝術團體SILATURAHMI(盧昱瑞、吳庭寬、藍雨楨)的作品《魷釣船:漁場》、《SILATURAHMI:東港鹽埔2023-2024》。藝術家以影像紀錄隨船捕釣魷魚,與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中國等跨國漁工在海上度過六個月的生活,在「逃逸之方」展區中重現船上狹窄的空間,(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展覽收尾於「艷陽下南風吹」展區,回望跨國遷徙不僅牽涉勞動結構的改變,更擴及婚姻、產業、人權等議題的深層思辨。本區以具象徵性與戲劇張力的作品,呈現隱於其中的矛盾與弔詭,進而引導觀眾重新思考這些衝突背後的制度性問題。

如尹子潔的錄像作品《泊洋》,以1968年「大力水手事件」【註釋1】為靈感——作家柏楊因刊載「大力水手」漫畫而遭判刑,事件反映出當時社會對言論自由的壓迫。作品中藝術家化身漫畫中的角色「奧莉薇」,透過戲謔與擬仿的方式,重新演繹這起荒謬的誤會,並與過去展開對話,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當代人權處境與表達自由的邊界。

步出展場,耳邊傳來廣播的聲響,由藝術團體「太認真」製作的《Kelapa椰子電臺》邀請觀眾坐在花圃,在陽光與椰蔭下,收聽穿插台語、印尼語的廣播節目,捕捉生活中的東南亞文化記憶,並思考多元文化如何在公共空間中並存與交會,提醒我們移工的故事不只存在於展場裡,更流動於生活與公共空間之中,等待被聽見、被理解。

 

藝術團體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作品《Kelapa椰子電臺》,喇叭取代了樹上的椰子,放送台灣在地印尼樂團New Ramesta所演奏的爪哇民謠《Prau Layar》,以及婚姻來台多年的劉麗娜,以台語解說椰子俗諺的廣播節目,打開文化之間的對話。(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有別於過往以社會、經濟議題為主軸的討論,「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以藝術創作為媒介,從移工鮮爲人知的心靈世界切入,帶領觀眾看見他們被忽略的情感表達與多元特質,進一步反思他們在當代社會中的處境與價值。


【註釋1】1968 年,《自由中國》雜誌在《中國學生周報》刊登一則以「大力水手」(Popeye)卡通人物為主角的政治諷刺漫畫,時任《學生周報》總編輯的柏楊因此被控影射時政、侮辱元首,遭當局以《懲治叛亂條例》逮捕並判刑。此事件被視為白色恐怖時期侵犯言論自由的代表案例之一。

資料來源: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