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在考古遺址說故事!理查三世遊客中心揭秘停車場下的王室謎團

理查三世的考古現場,館方以骨架輪廓標示理查三世遺骸出土時躺臥的位置。(© King Richard III Visitor Centre)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挖土機的鏟子往下,一鏟又一鏟,在碰到腿骨後停下來。那位從15世紀便沉眠,甚至被認為消失無蹤的國王,終於在萊斯特市中心的停車場出土。

理查三世是英國在位時間最短的國王,短短兩年統治,便在1485年於博斯沃思之戰(Battle of Bosworth Field)中輸給亨利・都鐸(後來的亨利七世)並陣亡。其死亡為金雀花王朝畫上句點,也結束了長達三十三年的玫瑰戰爭,而其遺骸更是長期下落不明。此後,理查三世成為英格蘭最具爭議的君主。在劇作《理查三世》中,莎士比亞描繪他為了奪權謀殺兩位姪子,並殘酷無情地統治著人民的反派形象。然而,理查三世支持者(Ricardian)認為這種負面形象是都鐸王朝刻意塑造的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翻案小說便是約瑟芬・泰伊(Josephine Tey)1951年出版的《時間的女兒》【註釋1】。

儘管爭論不休,但國王的遺體下落始終成謎,這份謎團亦使理查三世成為最知名的統治者之一。而2012年8月發現遺骸後,市政府買下挖掘現場旁一所維多利亞時代的老學校,耗資四百萬英鎊翻修成遊客中心,並於2014年對外開放。

 

理查三世雕像。(王欣翮 攝影)

理查三世遊客中心致力於帶領觀眾重新審視這位備受爭議國王的一生。展覽劃分為兩層樓,以一條動線貫穿,使觀眾能夠循序理解其生涯。步入入口處,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王座,其     後方的多媒體裝置投影出由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觀眾可透過這些人物的對話內容,勾勒     出他們與國王間的關係。

然而,國王的形象仍舊缺席,觀眾需要持續前行,才能逐漸建構出理查三世的樣貌。除了文物展示,展覽還有許多互動裝置,如家族徽章翻閱式展版,刻畫出各家族的勢力,協助觀眾了解博斯沃思之戰的參與者與其為何而戰。此展區也刻意以稍暗的色系與聚光燈,結合攤開書本為設計的解說牌,以及牆上中世紀手抄本元素的圖像與錄像,彷彿走入歷史戲劇中。

 

結合多媒體裝置的王座。(© King Richard III Visitor Centre)
一樓展區空間營造出歷史戲劇,將觀眾帶入中世紀的氛圍中,畫面左側為家族徽章翻閱式展版。(王欣翮 攝影)
展版設置的高度對於兒童觀眾十分友善。(王欣翮 攝影)

 

二樓展區則將時間拉回現代,重現理查三世遺骸的考古挖掘過程。整體氛圍一改,設計風格以白色為主,黃綠色為輔,空間也更為明亮。展覽輔以大量訪談和新聞影片串起故事線,如理查三世支持者對其負面形象的質疑、極力修正歷史的過程,以及萌生尋回國王遺骸的大膽構想。最終他們推斷理查三世可能長眠於前身為灰衣修士修道院的停車場下。在理查三世協會、萊斯特大學與市議會三方合作下開挖了停車場,於2012年8月發現了理查三世的遺骸。

展區中也可見考古挖掘器具,如挖到遺骸的挖土機鏟子,並以圖表、文字和影像紀錄重現考古現場;此外,策展團隊也特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儀(CT)和3D列印遺骸骨架,以當代科技重現國王生前模樣。

左圖:二樓展廳聚焦以考古過程,設計也較為活潑鮮明。/右圖:挖掘現場所使用的鏟子。(王欣翮 攝影)

體驗尾聲,觀眾會再次回到地面層,此時他們會發現自己置身於考古現場。儘管理查三世的屍骸已重新下葬於鄰近的萊斯特大教堂,館方仍在墓坑中模擬國王的身軀輪廓示意。觀眾能站在一旁俯視其躺臥數百年的所在。值得關注的是,該館也推出手機遊戲「Rex Factor: Lost in Time」,以及中世紀騎士、考古、DNA檢測等主題的工作坊,帶領觀眾從多元視角探尋理查三世的故事。

理查三世遊客中心將考古現場轉化為一個多維度的教育平台,融合歷史、考古、科學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不僅運用互動式裝置,也特別考量兒童觀眾的需求進行設計。這樣的敘事方式使得那些對這段歷史不熟悉的觀眾,也能從多元的視角認識這位爭議君主的故事。過去BBC的報導指出有些遊客認為此處並非真正的博物館而只是遊客中心,不僅沒有中世紀文物,國王骨骸也不在這裡展出。【註釋2】然而,對於館方而言,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場所來訴說故事,將五百年來的爭議和猜測並陳,重現考古的過程,讓觀眾能夠親身參與這段複雜歷史的解謎過程,並形成自己的見解。


【註釋1】《時間的女兒》是約瑟芬・泰伊所著的推理小說。故事圍繞主角格蘭特探長展開,他臥病在床時重新調查了理查三世的歷史案件,質疑了對理查三世負面形象的傳統史學觀點。

【註釋2】BBC, 22 July, 2014, Does Leicester’s Richard III centre live up to the hype?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