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末日求生術:倫敦無家者博物館開幕展以街頭智慧推動社會變革

無家者博物館標語緞帶別針,展演進行間工作人員會發放給參與者,鼓勵觀眾一同參與行動。(林盈君 攝影)

作者:林盈君(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顧問)

近年英國因為住房危機、脫歐對就業市場的衝擊以及生活成本提高等壓力,當地無家者的問題逐年升高。據Big Issue的調查,以英格蘭為例,在2023年秋季的某個晚上各地有3,898人露宿街頭【註釋1】。

倫敦「無家者博物館」(Museum of Homelessness, MoH)於2015年由潔西和麥特(Jess and Matt Turtle)聯手創立,靈感源自於他們的經歷以及與無家者社群的深厚聯繫。【註釋2】

2017年,該館在Tate Modern首次亮相,藉由「國情:關於無家者問題的交流」一系列展覽和活動,探討無家者問題的深層原因。歷經數年的臨時營運,MoH在地方議會以及遺產樂透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等機構的支持下,2023年落腳於倫敦芬斯伯里公園(Finsbury Park)的公園管理人小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活動空間。

 

MoH建築,芬斯伯里公園曾是工人階級的休憩場所,也見證了婦女參政運動等抗爭活動,與弱勢群體歷史密不可分,使得芬斯伯里公園成為無家者博物館的理想場所。(林盈君 攝影)

 

該館首場展覽「如何在末日中生存」(How to Survive the Apocalypse)打破普遍的觀展模式,採取高度互動的形式,將展示物件結合表演者分享、展示無家者的生存技巧和智慧,邀請觀眾思考:如何應對街頭生活的挑戰。

 

展覽分為多個環節,包含環境導覽、互動展演、多媒體欣賞等,參觀者需提前預約。左圖:參觀前可先享用志工提供的茶點,並由工作人員講述參訪流程。/右圖:由無家者和志工共同打造的社區花園和菜圃,並計劃日後為因無家可歸而逝去的人們建立一座紀念碑。(林盈君 攝影)

 

該展覽並沒有提供既定的展版、物件說明牌,展示空間則設計如小型舞台,堆砌的木箱環繞空間四周,表演者會拿起存放於木製箱子中的各類物件,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訴說隱於平凡物件後的生命故事,揭示無家者的生存日常點滴,包含千瘡百孔的手推車、黑色大塑膠袋外套、帶著汗味的彩色護腕等。

例如,「弗列德的手推車」曾經陪伴流浪街頭的弗列德無數日子,讓他可以帶著家當四處遷徙,並在新冠疫情期間,成為協助運送物資的工具。手推車上可見許多磨擦和修補的痕跡,看得出來曾歷經多次「起死回生」。或是,平時我們拿來裝垃圾的大型黑色塑膠袋,在無家者眼中卻成為絕佳的防風雨外套。

 

左圖:表演者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講述手杖主人的故事,除了協助行走,也是危險四伏的街頭生活的防身利器。/右圖:表演者分享如何將黑色垃圾袋改造成遮風避雨的外套。(林盈君 攝影)

 

多媒體元素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展覽敘事的深度和感染力,如展覽放映MoH與「暴動電台」(Riot FM Collective)合作的影片,內容剖析英國近代史中社會不平等和無家者問題的成因。每個展演環節間,工作人員會發放印有:「對任何事提出疑問」、「分享資源」、「重寫未來」等標語的緞帶別針。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行動為社會做出改變。

 

在展覽空間中一同觀賞MoH與暴動電台共同製作的影片。(林盈君 攝影)

此外,MoH也為無家者提供法律諮詢、心理輔導和藝術工作坊等服務。創辦人主持的Podcast「MoH Deep Dive」,每個月會討論與無家者相關的政治和時事議題報導。同時也與其他社運團體、醫學單位、藝術家、記者等組成「垂死無家者計畫聯盟」(Dying Homeless Project Coalition),調查並公布無家者的死亡數據,除了紀念這些被社會遺忘的人們,並以此推動政府部門在社會安置和衛生醫療等政策做出變革。

如同該館宗旨即是透過展示無家者的個人物品和故事,提升公眾對無家者的認識,打破刻板印象,同時推動具體政策改變,為無家者提供實質的幫助。MoH的存在重新定義了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它積極介入政府制訂政策的過程,並與地方團體共享、共作,打造一個兼具同理、陪伴的支持系統。除了是一間博物館,更是社會變革的行動者。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造了一個屬於所有人的空間。


【註釋1】Big Issue官網,引自:Homelessness facts and statistics: The numbers you need to know in 2024 ,原文:An estimated 3,898 people were counted as sleeping rough across England on a single night in autumn 2023.

【註釋2】潔西深受父親過去在倫敦流浪街頭的經歷影響,她的父親曾得到「西蒙社區」(Simon Community)的幫助,並在重建生活後,與同伴們共同創立了慈善機構「沃利奇」(The Wallich)協助更多無家者。這段家庭歷史啟發了潔西,讓她決心以藝術和社會行動改變無家者的命運。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