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重返少男/少女的青春記事:臺北市立文獻館「轉大人了沒?」特展

「轉大人了沒?」特展於西本願寺樹心會館展出,邀請觀眾一探1960年代前後,青少年成長歷程的種種煩惱。(林琮穎 攝影)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對正值青春年華的青少年,「轉大人」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發育,更要面對心理與社會的轉變,不同時空背景下的青少年們,可能有著相似的煩惱。臺北市立文獻館「轉大人了沒?」特展(展期至2024年10月13日)結合大量的文獻文物、場景營造、情境漫畫,敘說1950至1970年代臺灣青年男女的心境小劇場。

 

青春練習曲:追愛、求職、當兵、聯考

經過民國初期的動盪,1950年代中期,社會逐步穩定,並朝向自由、民主的現代思潮發展,隨之而來,正是當時年輕人面對長大成人的困擾,展覽聚焦「追愛、求職、當兵、聯考」四大青春煩惱。

首先「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描繪了自由戀愛風行的背景下,交友、戀愛與婚姻上面臨的各種挑戰;接著「苦女的願望」訴說女性協助家計、支持家中男性升學,被迫投入工作的艱難處境;而「一試定江山」則呈現自1954年推動大專聯招制度,莘莘學子面對高壓的升學壓力,以及當時「唯有讀書高」的主流價值觀;最後「我『役』定要成功」記述著男性共同的兵役回憶,似乎唯有走過這條訓練之路,少年才得以蛻變為成熟的男人。

 

「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展區,圖左以「愛情相談室」翻板裝置節錄年輕人對愛情煩惱的投書及回覆。(林琮穎 攝影)
「我『役』定要成功」展區,圖左展出兵役期間的書信與照片,圖右則重現役男宿舍「摺豆腐干」的情境。(林琮穎 攝影)

 

看見文獻、文物中的青春心事

年輕人如何吐露自己的煩悶心事?在沒有社群媒體能即時發文、討論的年代,報章雜誌的信箱專欄成為當時年輕人訴說煩惱的重要管道。展覽展出包括《愛情青紅灯》信箱專欄、《華曼書簡》、《成功嶺上》的投書,呈現來自年輕人對於交友、工作、升學、兵役等「人生疑難雜症」的困擾與心境。

同時,展覽也透過大量的書籍、照片、新聞等文獻文物,如愛情雜誌小說、女工工作的照片紀錄、參考書與作業簿、役男的書信與日記等,帶領觀眾一窺陪伴他們成長的獨特印記。

 

「苦女的願望」展區以照片牆呈現女性們在各類廠房工作的模樣、於工廠的紀念留影,一探女工努力打拚的青春人生。(林琮穎 攝影)
「苦女的願望」展區設計人生相談室翻板裝置,其中數個翻板即呈現當時對不同工作類型的求職要求與指南,另外也節錄自《華曼書簡》、《蘭夫人信箱》等文獻中年輕人對求職與人生的苦惱及迷惘。(林琮穎 攝影)

 

走進少男/少女的青春煩惱情境小劇場!

除了文物展示外,展覽特別針對每個煩惱主題繪製情境漫畫,在簡短對話情境中,以趣味的視覺設計傳達出當時年輕人的酸甜苦辣。

展覽也以物件與老照片等元素營造情境展示,包含約會聖地復古咖啡廳、小型裁縫工廠、役男宿舍及大專聯招會場,讓觀眾能在相映的時空中,認識青年男女的煩惱心事。

 

「苦女的願望」展區透過裁縫與熨燙機具與材料、櫃架等物件,並以當時裁縫工作的照片紀錄為背景,營造裁縫工廠的場景。(林琮穎 攝影)
「一試定江山」展區中擺放了許多桌椅、寫下考試時間的黑板,營造考場氛圍,書桌用以陳列試卷、准考證等相關文獻檔案。(林琮穎 攝影)

 

「轉大人了沒?」特展重現距今約半世紀前的青春煩惱,到了2000年代末,饒舌歌手蛋堡《少年維持著煩惱》一曲訴說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深深影響成長的憂愁。如今,這些感受與思緒可能因為社會價值觀的變化而有所差異,但他們從未消失,也使得多元世代的觀眾,能夠在展覽體驗中與彼此的回憶、經驗交會。

「轉大人了沒?」特展
時間|2024年07月25日-10月13日 10:00-17:00(週一休館)
地點|西本願寺樹心會館(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2號)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