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走進明日世界的互動關鍵!柏林未來館的科技體驗

協助發送互動手環的Pepper機器人。(©David von Becker,柏林未來館 提供)

作者:林家妤 Sharkie Lin(博物館規劃與策展工作者)

柏林未來館(Futurium)於2019年9月開幕,位置鄰近國會大廈與中央車站,致力於透過互動裝置、虛擬實境體驗等科技運用方式,結合未來議題的討論,帶領觀眾思考「我們想要如何生活?」(How do we want to live ?)。

如柏林未來館大廳的「未來願望」裝置,觀眾可在互動螢幕上輸入自己的未來願望,發送後系統會分析內容,將其連結至數個不同的領域,使觀眾發現更多相關的議題,以及看見自己的願望融入更大的網絡中。

柏林未來館具未來感的外觀,該建築為BNB永續金質獎(BNB-Gold Status in sustainability)有史以來最高分的永續建築。(©David von Becker,柏林未來館 提供)
大廳的「未來願望」裝置。(林家妤 攝影)

常設展根據主題劃分三大展區,包含「人」、「自然」、「科技」。值得一提的是,館方以流動的展覽(Liquid Exhibition)概念進行策展,在三大主題不變的前提下,每年更新部分常設展內容,注入新穎的課題,以回應未來議題的流動性。

 

展覽中思考橫跨城市與鄉村的交通工具以及出行對於環境的影響。(林家妤 攝影)
2023年度主題為「民主進程中」(Democracy in Progress)。(©David von Becker,柏林未來館 提供)
開啟未來旅程的互動關鍵:RFID手環

而展覽又如何連結科技、創造互動呢?進入展區前,可在該館的Pepper機器人身旁取得參觀柏林未來館必備的RFID互動手環。該手環扮演著與展覽互動的重要橋樑。

例如,許多展品會伴隨著提問與選項,觀眾可以透過手環回應問題,進而在不同的價值觀中探索與選擇;也能透過互動手環蒐集感興趣的主題,打造個人化的觀展旅程。而手環的互動並非僅停留在展覽中,參觀結束後,可在官網輸入手環代碼,獲取相關資料帶回家閱讀。

 

展示提問裝置「如果你死後,會希望數位資料進行怎樣的處理?」觀眾可以手環感應選項、回應問題。(林家妤 攝影)

除了增加具觀眾個人觀點的展覽體驗外,RFID手環也可啟動展覽遊戲裝置。例如,「科技」展區的「未來10-20年人類如何去尋求醫療協助」互動裝置。觀眾在展牆旁的圓桌感應區取得遊戲登入資格後,玩家會進入故事,扮演具輕微基因缺陷的新生兒,隨著時間過去在不同成長階段選擇想要的醫療選項,最終將通往不同的未來結局,以趣味的互動遊戲引導觀眾認識、思考未來醫療議題。

 

遊戲剛開始時,出現三張行動卡片可以選擇,第一個是「我相信我的醫生判斷」,第二個是「利用AI分析」,第三個則是「選擇植入一個晶片到身體中」。機台下方有感應器偵測手部位置,玩家可以運用手勢選擇答案。(林恩如 攝影)

 

動手做!體驗科技的多元空間

館內地下室的「未來館實驗室」(Futurium Lab)是一個結合特展與開放工作室的空間,鼓勵觀眾動手體驗新興科技,並透過參與各種工作坊和實驗,從而深入了解未來可能的技術發展,思考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其中,空間每週會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舉辦工作坊,帶領觀眾認識、討論博物館中所見展品的製作技術。空間中也提供許多工具,如雷射切割機、3D列印機及機器人系列組件等,使觀眾能夠親自製作、測試自己的創意方案,以及直接與他人交流討論。

 

未來實驗室工作坊空間。(©David von Becker,柏林未來館 提供)

此外,館方也發展一系列的未來卡牌(Future box),目前僅有德語版,每張卡片皆描述一個未來趨勢,讓教師在課堂中帶領7至10年級的學生一起討論不同的未來願景與想法。實體卡盒於博物館商店販售,電子檔則可在官網自行下載列印。

 

該館也於2020/2021年獲得博物館界Luigi Micheletti 大獎,評審團總結「每個國家都應該有自己的Futurium」。目前,全球有五座未來博物館,而像這樣可以讓大眾討論、思考甚至塑造未來的場域,近幾年來在國際間快速增加,不僅打破普遍對於博物館關注過去的印象,也啟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未來與科技的更多想像與思考。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