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中討論原子彈投放的裝置藝術作品,帶領觀眾思考:若二戰時德國戰事延宕未止,或許盟軍會將這個毀滅性武器投放於德國,而非日本。(© David von Becker, 德國歷史博物館)
作者: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
近年來,「平行宇宙」的概念在電影和小說中廣為使用,這個理論假設,在多個獨立且並行的宇宙中,可能會發生不同的事件與結果。位於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德文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最近舉辦了「德國歷史的轉折點 1989–1848」特展(Turning Points in German History 1989–1848),運用平行宇宙的概念來探索歷史事件的偶然性與未實現的可能性。這種新穎的展覽方式,將歷史學習轉化為一個主動參與和深思的過程,極具啟發性。
這項展覽由德國歷史博物館與Alfred Landecker基金會共同策劃,展期自2022年12月9日至2026年1月11日。該展覽回顧了德國歷史上的14個關鍵時刻,探討以下的假設性問題:如果不是因為某些事故、失誤或其他因素阻止了另一種可能性的發生,歷史會有什麼不同的走向?
展覽採用倒敘手法,首先呈現了1989年東德的和平革命。此處的展示牆採用光柵立體印刷(lenticular printing)技術,依據觀看角度的不同,呈現出迥異的歷史畫面。當觀眾站在展示牆右側時,可以看到柏林圍牆倒塌時群眾歡慶的場景;而站在展示牆左側時,則會看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一名男子英勇站在坦克前的畫面。這樣的並置手法,不僅對比了兩個共產主義政權在相似時期作出的不同決策,也連接到現今的政治形勢,使觀眾感受到歷史事件與當下的密切關聯。
順著展覽動線,時間再倒轉數十年,展區中呈現了德國和韓國的政治分裂。1950年,北韓攻擊南韓,引發了韓戰;而在1948/49年的關鍵時期,東德與西德的對峙並未發展成軍事衝突,而是形成了冷戰。通過這些事件,展覽比較了東西方國家在相似時期作出的不同選擇。
接下來,展覽介紹了1944年7月一次刺殺希特勒的行動,該行動由德國軍官施陶芬貝格主導,計劃在希特勒參加會議時引爆炸彈。然而,由於以下幾個偶然因素,希特勒最終倖存。首先,當天異常炎熱,會議地點由混凝土堡壘改為木造的陸軍總部,這降低了爆炸的致命性;其次,希特勒在會議中的位置調整,使他遠離了爆炸中心。這些因素導致希特勒在爆炸中僅受輕傷。【註釋1】
這次失敗的刺殺行動,在歷史上成為了一個極具標誌性的事件,體現了歷史的偶然性。展板描述,這次刺殺行動如果成功,戰爭將能提早結束,士兵與平民的死亡人數將大幅減少;對於許多猶太人來說,戰爭的提前結束意味著早日脫離苦難,但不幸的是,當刺殺未遂時,大規模的滅絕行動已接近完成。作為對這次刺殺行動的評語,展場中以斗大的字呈現:「太遲了!」
時間再次倒轉,展覽帶領我們回到1929年至1936年間,德國納粹黨迅速崛起的時期。展區左側的文字資料和海報,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氛圍;展區右側的牆面則以更強烈的手法展示軍事主題,地板上還有希特勒激動演說的圖像,這樣的佈置有效提升了參觀時的沉浸感。
綜觀整個展覽,平行宇宙並非在觀眾腦中憑空出現,而是藉由跟其他國家之歷史事實的比較,以及展場空間、文物、多媒體的巧妙安排,讓歷史的轉折與立體感成為真切的體驗,同時,也增加了視角的豐富性與思考的深度。當觀眾在時間長河中溯源,停駐於歷史的關鍵時刻,想像歷史朝向另一個支流發展時,這種獨特且深刻的學習經驗,或許會影響他在未來所做出的抉擇。
【註釋1】關於此一刺殺行動,可參考2008年的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