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的夜間大火,重創具有200年歷史的巴西國家博物館,燒毀近九成的典藏品,顯示博物館防災系統的重要性。(來源:Felipe Milanez, CC BY-SA 4.0)
編譯報導:郭冠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巴西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Brazil)2018年因一場電氣大火,摧毀了大部分的建築與高達近九成的典藏品。近期,館方收到1,100多件包含動植物化石的大量捐贈,部分為稀有恐龍化石,令人振奮不已。
巴西國家博物館建於1808年,曾是葡萄牙王室住所。1818年,葡萄牙國王約翰六世(João VI)將其改建為自然史和人類學博物館,1822年巴西第一任皇帝佩德羅一世(Pedro I of Brazil)曾在此簽署巴西獨立令,結束葡萄牙殖民歷史。該館以人類學、古生物學、考古學及民族學等典藏為主,知名館藏包含18世紀的巨大隕石,以及美洲現存最古老的女性頭骨化石「露西亞(Luzia)」,這件逾萬年歷史的珍貴典藏一度在大火中受損,所幸目前已經修復完成。
2018年9月2日夜間,由於電氣短路引起的熊熊大火,燒毀了這座擁有200年歷史的博物館,並毀壞約2000萬件寶貴文物,震驚全國。巴西政府在2016年里約奧運等重大建設項目上花費巨額,卻以緊縮名義大幅削減文化和教育支出,造成博物館資金嚴重不足,並因缺乏有效消防系統,以至於火災發生時無法及時搶救,導致館舍與典藏品嚴重受損。許多批評者認為火災是可以避免的,並於災後走上街頭抗議。
本次化石捐贈來自瑞士裔德國收藏家Burkhard Pohl,他是化石和寶石開採公司 Interprospekt Group 的創始人,這些珍貴標本來自巴西東北部的阿拉里佩盆地(Araripe Basin) 【註釋1】,其中包含兩件未經研究的翼龍頭骨(Pterosaur skull)、兩件缺乏研究記載的恐龍化石,以及罕見的四腳蛇骨骼(Tetrapodophis skeleton,屬名在希臘文意指四腳的蛇)––其被認為是蜥蜴演化至蛇的過渡物種,伴隨研究發展,究竟是蜥蜴還是蛇仍受到學界熱烈討論。
自2022年巴西獨立200週年至今,館方已進行第一階段的災害修復工程。現任館長Alexander W.A. Kellner表示,博物館目前已擁有約8,500件典藏品,並預計於2026年重新開幕,屆時目標是典藏近萬件藏品。
如今,部分捐贈典藏品也涉及文物返還議題,例如,2022年由英國皇家植物園(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提供19世紀從亞馬遜收集的文物;以及2023年丹麥國家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宣布將歸還一件圖皮南巴斗篷(Tupinambá mantle),這件罕見的原住民族紅羽毛斗篷自17世紀以來一直保存在歐洲。
整體而言,巴西國家博物館正持續與政府、國內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討論,期待透過捐贈或長期貸款採購新的典藏,揭示館方的重建之路正逐漸步上軌道。
【註釋1】阿拉里佩盆地(Araripe Basin)是一個橫跨巴西各州、面積達 8,000 平方公里的裂谷,含有白堊紀早期(Early Cretaceous period)的沉積歷史,因此以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殘骸而聞名。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Brazil’s National Museum receives donation of more than 1,100 fossils—including those of rare dinosaurs
- ‘Magical moment’ as fire-ravaged Brazil museum receives big fossil donation
- Brazil National Museum blaze in Rio blamed on austerity
- Massive Fossil Donation Helps Brazil’s National Museum Rise From the Ashes
- 發現四腳蛇化石:蛇界的始祖鳥
圖片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