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臺文館「群星閃耀」特展以互動體驗穿越現代主義文學世界

現代主義年表清晰地標示出美國及臺灣現代主義跟世界的文學脈動,可透過觸碰投映出文學意象。(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作者:陳威儒(文字工作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學士)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美國在臺協會高雄分處合辦,於2023年12月推出「群星閃耀—美國及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特展,展覽匯聚來自美國和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並以導覽APP、影音及多媒體互動裝置等方式,帶領觀眾探索這個引人入勝的文學世界。

本次特展以三位為大眾所熟知的美國現代主義文學泰斗-海明威、福克納與費茲傑羅,帶領觀眾從他們洞徹社會的筆觸,認識美國現代文學的特質與發展。更連結至1960年代美國在臺新聞處,將現代主義文學名著譯介至臺灣的新文學思潮,也使得臺灣文學孕育出獨具本土風格的現代文學創作。

展覽以八個展區呈現美國與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包含「何謂現代主義?」、「戰爭的年代:希望幻滅與信仰喪失」、「現代主義思潮:三大家文學風格」、「經典美國:從好萊塢到文學桂冠」、「美國文學在臺灣」、「美新處《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創意寫作般的始祖:愛荷華寫作班」、「用西方的技巧˙,說自己的故事」。

展區「經典美國:從好萊塢到文學桂冠」中的書籍螢幕投影設計,呈現費茲傑羅與海明威筆下的時代盛景。(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什麼是現代主義呢?現代主義運動於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燃起火種,隨後於世界各地綻放、迅速擴散開來。其發展橫跨不同藝術領域,就「現代主義文學」而言,後世認為此類型的作品,反映並刻畫19世紀下半葉至一次大戰後1920年代社會急遽變革的種種現象。

此外,現代主義文學核心特徵之一,體現在其多樣化的寫作風格,更見於對語言形式的大膽嘗試。藉此作家能夠更深入、直接的呈現內心獨白、意識流與情感洞見。例如,展區「戰爭的年代:希望幻滅與信仰喪失」可見展覽結合現代主義的表現精神,運用切光、明暗交錯,象徵該寫作風格關注心靈的跌宕起伏。

展覽前半段著眼於費茲傑羅、福克納、海明威三位美國現代主義文學作家,以他們的生命經驗探索其筆下動盪多鎖的時代縮影,如何形塑現代主義文學的獨特風貌。如該展陳列許多帳目、手稿,使我們可一探彼時的經濟狀況;護照、工作證等文件,則揭示文學作家旅遊或工作的移動軌跡,甚至可見作品銷情未如預期的作家,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前往好萊塢從事編劇賺取生計的境遇。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除了陳列豐富的書籍與檔案,也透過互動裝置連結作家故事。其中「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互動裝置,觀眾可提「筆」在地圖上移動,並在螢幕前聆賞海明威穿梭古巴、西班牙、巴黎、義大利、肯亞等地的遊歷故事,相關影片也能夠在臺文館的YouTube頻道觀賞。

「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互動裝置。(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影片】國立臺灣文學館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古巴


同時,展區也設置兩台與海明威使用年代及型號相同的「打字機」,結合投影裝置,呈現其與費茲傑羅的書信往來。或是以聲音認識作家的創作思路,如節錄福克納演講片段的「聽聲裝置」,主題包含寫作、族群等,觀眾可搭配壓克力活動展版,閱讀轉錄文字。

打字機結合投影呈現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書信往來,以此回顧兩個作家間的情誼(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福克納演講片段的「聽聲裝置」。(陳威儒 攝影)

另一方面,展覽也聚焦現代主義與美國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其如何持續啟發臺灣作家培育、寫作與出版環境的演進軌跡。戰後美援時期,引入西方現代主義的翻譯作品,也使得臺灣在這個影響下,孕育出許多具有本土特色的「現代主義作品」,呈現如都市議題、人性掙扎、社會變遷帶來的疏離陌生感受等主題。

二戰後美援的特殊時空,為臺灣引入許多現代主義思潮重要著作,也成為臺灣讀者習仿的對象。(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展覽尾聲,結合詩籤儀式設計的互動裝置「現代主義之書」(The Book of Modernism),邀請觀眾心中默想所思並觸碰書籍裝置,螢幕畫面則會出現飄散的字體,漸漸組成節錄自美國、臺灣現代主義作品的名句,邀請觀眾以趣味的方式體驗文學作品的寓意。

「現代主義之書」互動裝置,邀請觀眾以觸碰生成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佳句。(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