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急徵行動派的你!臺北文學季「編輯招募中」特展

「編輯招募中」特展2024年5月4日於剝皮寮歷史街區開展,邀請觀眾步入其中探索雜誌的觀點、技術與想像。(臺北文學季 提供)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雜誌,作為一種定期發行的出版物,即使面臨資訊科技與閱聽習慣的巨變,仍致力成為社會發聲的載體、議題喧譁的論壇、甚至是時代鐫刻的印記,而在其身後,處處可見編輯者的意識與思維。

2024年臺北文學季「編輯招募中:觀點、技術與對話」特展(展期至05月26日),引領觀眾以編輯者的視野,以四個展區「選」、「巡」、「解」、「喧」,回望五種不同時期的雜誌、解析雜誌編輯的技術、並試著思索如何創造一份屬於當代的雜誌。

鑒往知來,找尋你的編輯本色

身為一位雜誌編輯者,你認為自己所屬的角色為何?是轉譯新文藝的破風手、尋根文化的田野行動家、見證社會現實的倡議者、另翼的邊緣游擊陣線、抑或是攪動異性戀父權的先聲?

展覽首先邀請觀眾參與「選|編輯格」的測驗,雖似性格測驗遊戲,但實質上觀眾得到的測驗結果,更隱含著編輯者關注的課題與思維策略,藉此協助觀眾在觀展的過程中,摸索自身的編輯本色。

第一展區「選|編輯格」邀請觀眾由自身的工作狀態出發,獲得一個適合自己的編輯性格,觀眾更能在帶走一張空白名片,在接續的展區中完成製作。(臺北文學季 提供)

接著,能在「巡|議視潮」展區穿梭巡禮五本開創性的雜誌,不論是引入電影與劇場實驗浪潮的《劇場》、擔任傳統文化腹肚(pak-tóo)【註釋1】的《漢聲》、投身關注社會邊緣的《人間》、創臺灣酷兒論述肇始的《島嶼邊緣》、或擴大性別議題討論的《騷動》等,皆是在各自時空脈絡下倡議重要社會藝文議題的要角。

觀眾能在「巡|議視潮」展區認識五份雜誌的理念與實踐後,選擇一個自己適合的編輯本色印章,蓋在稍早取得的名片上。(臺北文學季 提供)
跨時代的對話/跨領域的想像

而「解|雜誌術」展區,則帶領觀眾一窺雜誌的工作流程,並跟隨五位資深編輯工作者【註釋2】的觀點,以Q&A形式解析雜誌的特色與其時代意義。

特別的是,他們更以當代視角向年輕世代引介這些雜誌,並向欲延伸上述刊物精神的編輯工作者喊話,期望能善用現今的新媒體資源無畏嘗試。

「解|雜誌術」展區邀請五位當代資深編輯工作者,以當代視角解析五本雜誌的觀點與技術,開展跨時代對話,碰撞新的思想火花。(臺北文學季 提供)

展覽尾聲,邀請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文工作者,分享他們對於一本理想刊物的創刊號提案,如蒐羅社群媒體對於新發音樂專輯的評論留言、在社群媒體的有限注意力與複雜公共議題間拉扯、或是探詢各領域代表人物鍾愛的漫畫各式富含創意的提案,期待激發觀眾對於雜誌主題的想像。

「喧|當代聲」展區影像播放著六位不同領域的KOL分享自身的理想刊物提案,一旁則展示以他們理念出發,設計出的雜誌創刊號封面。(臺北文學季 提供)
採取行動!創造一本屬於自己的刊物

正如展覽標題,在這段編輯招募的訓練過程中,一再強調觀眾的參與及行動。在最後的「喧|當代聲」展區,更邀請觀眾依循自己的編輯本色,構思刊物名稱、創刊號主題、發刊詞,並為雜誌封面進行設計,創造一本屬於自己的刊物,並在提案牆上分享作品,一同在當代發聲!

 

「喧|當代聲」展區最後邀請創作自己的理想刊物提案,並在提案牆上分享你的雜誌想像,也能看看他人的辦刊想法。(林琮穎 攝影)

【註釋1】作為深入溯源本土文化的《漢聲》雜誌,京劇大師俞大綱曾給予雜誌團隊一段期許:「如果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象徵身體部位的頭與腳,《漢聲》就是文化的腹肚(pak-tóo)作爲其之間的橋梁」。

【註釋2】五位資深編輯工作者分別為:影像與攝影史研究者陳佳琦、《地味手帖》主編董淨瑋、《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何榮幸、《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李取中、女人迷前總編輯張婉昀等。

 

執行編輯:謝佳均


「編輯招募中:觀點、技術與對話」特展

時間|2024年05月04日-05月26日 10:00-17:30(週一休館)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5-35、37、39號)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