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佇立於一片逆流中的良知:德國抵抗運動紀念中心內展示的「人性」

踏入德國抵抗運動紀念中心所在的複合式建築拱門,一座象徵抵抗希特勒與納粹的青年雕像矗立在眼前,紀念這些抵抗者無畏、依循內心良知的意識。(劉聞宜 攝影)

作者:劉聞宜(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博士)

位於柏林米特區的德國抵抗運動紀念中心(German Resistance Memorial Center)成立於1980年,由政府行政複合式建築中的一部份改建而成。該館常設展以1944年由史塔芬伯格上校(Colonel Claus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與其他軍事將領主導的暗殺希特勒計畫「7月20日謀劃」(20 July Plot)為起點,展示了德國及捷克、奧地利等地的民眾反抗納粹政權的故事。

步入複合建築的拱門,迎面而來的是佇立於中庭的青銅雕像。這座雕塑由藝術家Richard Scheibe創作,呈現出一位雙手被縛、全身赤裸,但仍無懼窘迫處境,挺拔地直立且目光堅定、直視前方的青年形象,象徵史塔芬伯格上校等人面對強權與刺殺結果的不確定性,依然堅定地執行計畫的態度與精神。

 

位於紀念雕塑旁的展版,分別以英文和德文介紹「7月20日謀劃」的參與人士、計畫內容與執行,以及失敗後抵抗者面臨的結果。(劉聞宜 攝影)

走進左側建築的抵抗紀念中心入口,展區分佈於不同的樓層,以簡練俐落的走廊相互串連。深灰色調的走廊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這些通道連接起一個個展間,每一處皆訴說著在納粹統治之下,不同地區的反抗故事;不僅是納粹德國如何挾威權壓迫不同國家的人民,也有德國與其他被佔領國家的人民在強權下挺身而出,奮力抵抗不義處境的事件。遊走其間,不禁油然而生肅然敬意,促使觀眾帶著這份心緒,繼續前往下一個展間了解這些抵抗者的生命軌跡。

 

中心內連接各展間的走廊,灰暗沉穩的色調與嚴肅的展覽主題相呼應。(劉聞宜 攝影)

相較於走廊,展間的色彩較為柔和,稍微緩和走廊過道的壓抑氣氛。中心內的展覽並沒有使用特殊的展覽裝置或技術,主要以展版呈現文字、歷史照片與文獻檔案來回顧抵抗歷史。除了將領們的英勇事蹟,也聚焦於鮮為人知的個人故事,如捷克籍編輯艾琳娜(Irena Bernášková)因參與發行具有反納粹內容的報刊而被逮捕,過程中她保護另外三位同事逃過死刑,但艾琳娜的家人卻並未逃過制裁,她的丈夫和父親分別被送往不同的集中營,艾琳娜則被判處死刑。

 

開闊明亮的展間,右側展示了參與「7月20日謀劃」的人士。(© German Resistance Memorial Center/ 2015 Gedenkstätte Deutscher Widerstand )

 

呈現艾琳娜抵抗故事的展版。(劉聞宜 攝影)

此外,館方也不定期舉辦特展,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來認識納粹統治之下的諸多歷史事件,以多元面向來詮釋促成這些抵抗事件的遠因。例如,在2023年推出的特展「普勒岑的血腥夜晚1943」(The Bloody Nights of Plötzensee 1943)帶領觀眾直面納粹政權如何利用極權手段消滅異見的真實情景。

展版詳細地敘述這次大規模處決【註釋1】的起因、受難的政治犯死刑執行的確切時間,以及後續處理屍體的方式。在完整理解事件脈絡的同時,也讓觀眾深刻地認知到,大量抵抗者在極權的操作下,於短時間內便被處決的事實,並強烈感受到其所帶來的沉重情緒。該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納粹的恐怖統治及其不擇手段的情境,也深刻反映了人類在極端政治環境下的掙扎與犧牲。由這個特展案例可以看出,館方透過呈現加害者的壓迫,間接訴說生活在威權統治下人民的恐懼和不安定性,並揭示抵抗者行動的合理動機與正義信念。

 

特展展版詳細列出處死政治犯的手段以及時間。(劉聞宜 攝影)

走過整個抵抗紀念中心,可以發現這些試圖刺殺希特勒或反抗納粹的事件,不一定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事件間亦不見得存在因果關係。展示內容則同時呈現來自抵抗者與納粹雙方在歷史情境中的立場與出發點,例如上述的捷克籍編輯艾琳娜抵抗強權卻不幸受害,以及「普勒岑的血腥夜晚1943」特展中加害者為維護自身權益而殘害他人的史實,這些不同的立場與陳述間接地表達出在威權壓迫之下的「人性」。每個獨立事件在整個抵抗紀念中心裡共同呈現出當時的時空背景,也呈現出當時人們在面對極權與迫害時,仍舊秉持的核心信念與共同意識。

若博物館不可取代的功能之一是「教育」,那麼「人性」這一看似理所當然的課題,是否也是博物館應傳遞給觀眾的重要議題?根據後來的歷史發展,可知這些抵抗行動最終並未成功,參與者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論他們奮起反抗的理由為何,來到抵抗紀念中心的觀眾所見的是他們對泯滅人性、漠視人權的反動,並從他們的行動中,看見這些行動背後的勇氣和正直,以及在極權暴力下依舊存在、未被泯滅的良知。


【註釋1】該起事件指的是1943年在柏林附近的普勒岑監獄(Plötzensee Prison)發生的大規模處決事件。自1933年3月起,納粹開始打擊與逮捕持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士,並將他們作為政治犯關押於普勒岑監獄。1943年,因英軍的空襲,導致部分監獄損壞,被關押的政治犯被轉移至其他牢房,造成收監密度過高。再加上希特勒擔心政治犯可能脫逃,於是緊急發布命令,要求監獄「自行且盡速」執行死刑。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