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桌上擺著「找回過去:卡牌遊戲工作坊」向參與民眾收集而來的老照片和典藏品幻燈片。(謝佳穎 攝影)
作者:謝佳穎(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當藝術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在美術館,而是走向街道,走進地方,它便開始與生活發生對話。
臺北市立美術館「街事美術館」是從2019年開始舉辦的長期社會參與計畫,每年選定一個臺北市行政區域,並與當地的文化場所協同策劃。
展出作品包含與該地相關的典藏複製品,以及藝術家與民眾的共同創作的成果。 2024年「街事美術館」(展期至2025年03月02日)走到中正與萬華區交界點——中山堂,以「城中轉身術」為題,講述西門町、城中市場等地的常民記憶,號召在地商家、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藉由不同的視角挖掘社區的獨特面貌。
步入展場便被兩件充滿年代感的攝影作品吸引,分別是鄧南光《台北,北門口平交道》與張照堂《萬華1》。鄧南光的作品記錄了1941年北門口平交道的繁華景象,三輪車穿梭其間,展現出當時交通樞紐的熱鬧氛圍。張照堂將「面相手相」的廣告牆與匆匆而過的路人定格在同一畫面,呈現出臺灣獨特的算命文化氛圍。
走入地方,以你的「記憶」呼喚我
轉身望向另一面,牆上展示著「找回過去:卡牌遊戲工作坊」的過程紀錄,許家禎利用參與式藝術的模式,策劃一場桌遊。她以參與者的老照片作為遊戲卡牌,並設計出一套看圖說故事的遊戲規則。參與者需提供自己的老照片,運用抽牌的方式,將自身經歷帶入他人的照片之中,他們將自身的記憶與照片內容交織,以他人的照片講述自己的過去,從現在的視角「轉身」回顧曾經。
在這種互動模式下,參與者不僅重探中正與萬華區域的地方記憶,更揭示了影像的多重詮釋性:同一張照片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生成截然不同的故事,卻又能因情感的共鳴而交匯。許家禎以「遊戲」作為切入點,喚醒了人們對地方文化的關注,並引導觀眾從個人記憶出發,探索更多元面向的地方印象。
影像中的時間穿梭:記憶與日常的重構
走到下一個空間,錄像藝術家崔廣宇以「再造一次夢」為題帶領工作坊。邀請參與者以「人人都有的手機」作為媒材,並透過分組自行構思主題與繪畫分鏡,將荒誕或超寫實的生活想像轉化為具象的影像作品。
展間一側,彷彿打開了時光之窗,展出龍思良以回憶中的西門町為筆,構築的《懷念西門町》,再現了過往的場景與地方情感;而另一側則充滿現實的鮮活氣息,學員們以現實中的生活場景為基底,拍攝出充滿想像與當代視角的影片。展覽特別展示了每件作品的分鏡圖與創作者的構思,讓觀眾能窺探創作過程的軌跡。
兩件作品在空間中彼此對望,藉由回憶與創作,巧妙地串聯起過去與現在,一邊是對舊日時光的深情回溯,一邊是對當下生活的創意重塑,讓觀眾在時空交錯的對話中重新觀察地方與生活。
轉身,讓藝術成為社區對話的方法
「街事美術館」賦予藝術家「輔導員」的角色,引導民眾將日常的視角與想像作為創作基底,突破藝術展覽的典型框架,讓藝術回歸生活。不僅促使民眾反思被忽視的在地歷史,還引發他們對熟悉街景的深刻感知。「城中轉身術」以輕巧的「轉身」為題,象徵從現在回望曾經,透過當代與過去的對話,串聯不同時空的記憶與創作。在這樣的空間裡,藝術成為社會記憶與個人經驗的載體,藝術家與民眾共同創造出既有深度又具包容性的文化對話。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