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寄居商場的英國移民博物館新特展「我們的故事」映照百年移動印記

英國移民博物館推出「我們的故事」特展,入口處以留言牆形式設計,邀請三代移民書寫並分享個人故事。(© Migration Museum)

作者:應元宜(藝文工作者、倫敦聖馬丁學院敘事環境碩士生)

在全球化的世代,英國如今有16%的人口出生於海外,倫敦更有40%以上的居民是移民。「移民」已然成為當代最迫切的議題之一,不僅是近幾年英國政黨辯論的核心議題,更影響了國家認同──誰是「英國人」?誰有資格被視為國民?

英國移民博物館(Museum of Migration)成立於2013年,並開始於英國各地舉辦各類研討會、快閃展覽和活動等。該館目前落腳於東南路易斯罕(Lewisham)的購物中心內,並計畫2027年於倫敦塔一帶建立永久據點。2024年9月,館方集合多年來的研究與展示成果,推出「我們的故事」特展(All Our Stories,展期至2025年12月20日),從移民角度討論英國今日生活地景、語言文化、與身分認同的形塑。

展覽指出,移民不僅是新聞報導或政治表態的題材,而是與每位生活在英國的人密切相連的現實經驗。因此,展覽由類似連儂牆通道般的設計展開,左側展示了博物館成立至今累積的「一百張移民照片」(100 images of migration)典藏成果;右側則是寫有各類問題的空白留言貼,邀請觀眾書寫自己、父母或祖父母的移民經驗。

 

展覽以留言牆破題,以佈滿繽紛留言條的設計,象徵龐大與多元的移民故事,拉近觀眾與主題的距離。(上:應元宜 攝影/下:© Migration Museum )

特展的前半段以當代藝術家作品探討移民的各個階段,包含「我們為何在此?」(Why Are We Here?)、「出發與抵達」(Departures Arrivals),和「安頓」(Settling),呈現移民來到英國的原因、旅途中遭遇的困難、期間會經歷的環境、以及媒體相關的報導。

特別的是,該展不僅呈現各國移民來到英國的歷程,也記錄了近幾世紀英國人移民到他國的過程。透過移入和遷出雙重面向的展示,反映移動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使觀眾能更完整地理解英國社會的流動,與多元的移民原因與樣貌。

例如,「出發與抵達」展區中,便以機場場景搭配行李箱裝置藝術兩個作品,帶出許多個人故事——包含在二戰期間與美軍相戀而遠遷紐約的倫敦女孩、想窮遊認識世界而奔赴澳洲生活的青年、也有為了追求新生活舉家搬遷,不久卻又再搬回英格蘭的遷移故事。

 

藝術家Becky-Dee Trevenen的作品《相隔天涯》(World Apart),以手提皮箱結合照片、紙雕、信件複製品等,呈現二戰後多位英國人移民至澳洲、加拿大與美國的個人故事。(應元宜 攝影 )
藝術家Habib Sadat以模型記錄法國加萊「叢林」(Jungle de Calais)難民營內的生活。該地位於英吉利海峽端點,許多居住者會企圖透過港口或海底隧道非法進入英國。(應元宜 攝影 )
該展以電話亭般的小隔間展示口述歷史成果,每個隔間根據口述內容設計成不同生活場景,包含雜貨店、候機室、兒童臥室等。觀眾可坐於板凳上聆聽移民故事,並觀察實景照片中的細節,感受當時的生活情境。(應元宜 攝影 )

展覽後半段則以「我們認為自己是誰?」(Who Do We Think We Are?)、「我們往何處去?」(Where Will We Go?)兩區,探討今日英國的文化與國家認同。展覽指出,今日我們常以護照或戶籍判定一個人的公民身分,但所謂「英國人」究竟指涉什麼?當每個英國公民都擁有不同的家族史、文化、信仰與價值觀,當今的英國國家認同要如何包容所有族群,並孕育出新的樣貌?

展覽透過藝術作品呈現一則則個人故事,訴說移民及其後代,在藝術文化、商業市場、醫療系統乃至運動等不同領域中,克服語言與法規的障礙,落地生根,並共同創造今日英國文化的過程。

例如,館方即以作品《沒有移民的英格蘭隊》(England Without Immigration) ,結合移民零食販賣機裝置,呈現移民在娛樂和飲食方面的影響。若無移民歷史,不僅今日英格蘭足球國家隊將僅剩3位球員,大眾日常喜愛的零食可能也不會出現。藉此喚起觀眾對移民議題的反思與共鳴,深刻理解移民個體如何在異文化中建立歸屬,並成為塑造當代英國社會的一分子。

 

作品《沒有移民的英格蘭隊》帶領觀眾思考:沒有移民的英格蘭會是怎樣的呢?介紹移民對今日「英國代表」的影響。(應元宜 攝影 )
展覽最後一區,以照片牆搭配布幔藝術裝置,展示移民後代努力在英國落地生根、成家立業的過程和心聲。(應元宜 攝影 )

 

對照該館過去幾年的特展主題,不難發現,本次每個展區皆是館方多年研究與展示製作累積的成果,可以說是過去幾年數個特展的精華集錦。值得關注的是,展覽除了希望觀眾能夠更全面的認識移民故事,也提出移民博物館的願景討論,期望藉此推動永久據點的募資計畫,讓該館有更大的展示空間,並成為多元文化交流與學習的橋樑。

展覽尾聲,邀請觀眾共同思考「為什麼英國這個移民社會沒有永久的移民博物館?」以及要如何打造一個包容各膚色、語言與信仰族群的文化空間。(應元宜 攝影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