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呈現西拉雅族青年參與考古行動的過程及心得。(張籃尹 攝影)
作者:張籃尹(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碩士)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大員(臺南安平)登陸臺灣並建造熱蘭遮城,開啟在地原住民族與不同族群的相遇契機。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造就今日臺灣多元文化並蓄的生活輪廓。
時隔400年後的2024年,臺南市政府擘劃臺南400系列活動,並以「一起臺南」呼應臺南多元族群共融的文化特色。位於臺南市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推出「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以考古行動成果,講述西拉雅族先民的生活樣貌與當代身份議題的發展,並包含5個展區「走向西拉雅」、「重返蕭壠」、「堆疊千年」、「祖先智慧」、「綿延千年」。
重返祖居地:西拉雅族的考古行動
「考古像一個旅程,是與祖先共享時間,去對話」——引自「重返蕭壠」展區展示說明文字
「西拉雅族原住民考古行動」是由族人與考古學者共同合作的計畫,一同重返蕭壠社祖先的居住地,透過考古發掘重現西拉雅族的傳統生業、飲食文化及傳統工藝。此計畫不僅凝聚族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也藉由展覽使大眾了解西拉雅族的歷史發展。
展覽以大量影像紀錄,呈現西拉雅族年輕世代參與發掘的歷程。如運用紀錄片,使觀眾了解青年族人重返祖先居住地進行考古工作的心情記事。值得關注的是,青年族人積極參與祖居舊部落的考古發掘,透過親手碰觸出土文物,深刻認識祖先留下的生活痕跡,同時,他們也參與文物整理工作,進一步體認到保存族群文化的重要性。
復刻傳統,重現西拉雅族的物質文化與身份認同
另一方面,展覽也重視部落的多元合作、重現文化技藝的相關議題。如國立成功大學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推動的「走向西拉雅」原住民考古暨培力行動的成果,呈現族人參與文化復振的行動與支持。
該計劃透過實際走訪與田野調查,協助參與者復刻傳統式樣,並重新設計西拉雅族具代表性的器具及飾品,例如十字繡攜物袋、手捏陶器、傳統玻璃珠串等,試圖重現西拉雅族人的生活智慧及其身份認同的傳承。不僅讓觀眾一覽每件作品的創作過程,還能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文化與工藝精髓。
結語:找回名字的反思與挑戰
該展不僅梳理了過去西拉雅族人在臺南這塊土地的生活樣貌,還透過呈現平埔族群的復名復權年表,展示自1990年代以來,平埔族群爭取身份認同、文化復振的奮鬥過程,使觀眾得以理解長期以來平埔族群所面臨的困境【註釋1】。此外,展覽尾聲,也設計即時投影的留言板數位裝置,邀請觀眾一同支持、關注當代平埔族群的文化復振運動。
歷經近30年的漫長努力,平埔原住民族終於在2022年10月28日獲得正名與復權的曙光。透過行政訴訟及大法官釋憲,使包含西拉雅族在內的平埔族群取得法定原住民族身分。儘管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然而相關議題的發展,無疑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反思的課題。
【註釋1】平埔族群的復名復權運動可追溯自1994年與原住民族群一同參與「爭取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2005年,臺南縣政府正式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並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以協助推動相關文化與復名復權運動。然而,他們仍舊無法取得國家法定的原住民族身分。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臺南400宣導手冊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復返西拉雅 蕭壠舊社出土文物與復刻成果巡迴展開跑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復返傳統回應當代 考古、設計、西拉雅族共作 西拉雅族傳統物質文化遺產復刻設計成果發表!
-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西拉雅族原住民身分案】
延伸閱讀:
- 滅絕的語言如何重生?平埔族西拉雅語的復興
- 潘朝成、段洪坤 (2018)。變與不變:平埔族群復名復權運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8卷(4期),頁67-93。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