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挖掘被遺忘的名字:南科考古館「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

展覽呈現西拉雅族青年參與考古行動的過程及心得。(張籃尹 攝影)

作者:張籃尹(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碩士)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大員(臺南安平)登陸臺灣並建造熱蘭遮城,開啟在地原住民族與不同族群的相遇契機。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造就今日臺灣多元文化並蓄的生活輪廓。

時隔400年後的2024年,臺南市政府擘劃臺南400系列活動,並以「一起臺南」呼應臺南多元族群共融的文化特色。位於臺南市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推出「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以考古行動成果,講述西拉雅族先民的生活樣貌與當代身份議題的發展,並包含5個展區「走向西拉雅」、「重返蕭壠」、「堆疊千年」、「祖先智慧」、「綿延千年」。

 

重返祖居地:西拉雅族的考古行動

「考古像一個旅程,是與祖先共享時間,去對話」——引自「重返蕭壠」展區展示說明文字

「西拉雅族原住民考古行動」是由族人與考古學者共同合作的計畫,一同重返蕭壠社祖先的居住地,透過考古發掘重現西拉雅族的傳統生業、飲食文化及傳統工藝。此計畫不僅凝聚族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也藉由展覽使大眾了解西拉雅族的歷史發展。

展覽以大量影像紀錄,呈現西拉雅族年輕世代參與發掘的歷程。如運用紀錄片,使觀眾了解青年族人重返祖先居住地進行考古工作的心情記事。值得關注的是,青年族人積極參與祖居舊部落的考古發掘,透過親手碰觸出土文物,深刻認識祖先留下的生活痕跡,同時,他們也參與文物整理工作,進一步體認到保存族群文化的重要性。

 

展覽也運用清晰易懂的插圖,呈現青年族人與考古團隊合作挖掘的過程。(張籃尹 攝影)
結合紀錄片呈現西拉雅族的歷史脈絡。(張籃尹 攝影)
復刻傳統,重現西拉雅族的物質文化與身份認同

另一方面,展覽也重視部落的多元合作、重現文化技藝的相關議題。如國立成功大學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推動的「走向西拉雅」原住民考古暨培力行動的成果,呈現族人參與文化復振的行動與支持。

該計劃透過實際走訪與田野調查,協助參與者復刻傳統式樣,並重新設計西拉雅族具代表性的器具及飾品,例如十字繡攜物袋、手捏陶器、傳統玻璃珠串等,試圖重現西拉雅族人的生活智慧及其身份認同的傳承。不僅讓觀眾一覽每件作品的創作過程,還能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文化與工藝精髓。

 

展區可見重現西拉雅族傳統工藝的製作過程與成果,包含物件、設計草圖與照片紀錄。(張籃尹 攝影)
展覽以置放出土文物的籃筐作為展架的一部分,陳列族人手捏陶器、十字繡攜物袋、傳統玻璃珠串及金屬工藝設計等物件。(張籃尹 攝影)

 

結語:找回名字的反思與挑戰

該展不僅梳理了過去西拉雅族人在臺南這塊土地的生活樣貌,還透過呈現平埔族群的復名復權年表,展示自1990年代以來,平埔族群爭取身份認同、文化復振的奮鬥過程,使觀眾得以理解長期以來平埔族群所面臨的困境【註釋1】。此外,展覽尾聲,也設計即時投影的留言板數位裝置,邀請觀眾一同支持、關注當代平埔族群的文化復振運動。

歷經近30年的漫長努力,平埔原住民族終於在2022年10月28日獲得正名與復權的曙光。透過行政訴訟及大法官釋憲,使包含西拉雅族在內的平埔族群取得法定原住民族身分。儘管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然而相關議題的發展,無疑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反思的課題。

 

以復名復權年表及行動紀錄展示平埔族群對於法定原住民身分及權益的奮鬥進程。(張籃尹 攝影)
展場提供平板讓觀眾留下觀展心得,即時投影到該面背景圖片上,象徵響應西拉雅族復名、復權運動的支持。(張籃尹 攝影)

【註釋1】平埔族群的復名復權運動可追溯自1994年與原住民族群一同參與「爭取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2005年,臺南縣政府正式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並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以協助推動相關文化與復名復權運動。然而,他們仍舊無法取得國家法定的原住民族身分。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