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品味百年香氣的發展印記: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啡常好日子!」特展

展覽以1930年代的報刊插畫,呈現摩登男女在咖啡館享用冰咖啡的情景。(李文媛 攝影)

作者:李文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研究助理)

「上班,必須先喝咖啡。吃完午飯,一定要喝咖啡。與人見面時也會一起喝咖啡。我經常喝咖啡。」──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啡常好日子!」特展

位於首爾、與景福宮相連的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National Folk Museum of Korea)於2024年推出「啡常好日子!」特展(WHAT A Brew-TiFUL Day!展期至2024年11月10日),打破民俗博物館的「傳統」印象。展覽主要包含兩個單元:「Daily Life x Coffee」、「Connect ∞ Coffee」藉由摩登的議題呈現韓國超過百年的咖啡文化,讓人們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日常。

進入展廳,映入眼簾的互動裝置詢問觀眾:「今天你想來杯什麼樣的咖啡?」,彷彿走進咖啡廳準備點餐,觀眾可選擇喜好咖啡,也能從中了解當日其他觀眾的口味偏好。並可親自挑選一張咖啡音樂小卡。

 

展廳入口處的「Today’s Coffee」互動裝置,記錄當日觀眾的咖啡心情,如 8月30日有2,549人點餐,第一名是美式咖啡。(李文媛攝影)
音樂小卡會搭配一首與咖啡相關的歌曲歌詞,展現咖啡在流行文化的發展。(李文媛攝影)

展覽導言引用韓國國民營養統計數據,韓國人喜歡的食物中,咖啡僅次泡菜排名第二,第三名是白飯,咖啡從何時開始深入韓國人的生活呢?

展覽透過文物陳列呈現不同時代的韓國,是哪些人喝咖啡、喝什麼咖啡、在哪喝,以及為什麼喝;從上流階級到大眾,從皇宮、茶室到咖啡館,帶領觀眾看見咖啡文化的發展歷程。

1860年駐韓的法國傳教士多次請求寄送咖啡等生活物資。而到了19世紀末的朝鮮王朝,報紙上已有英文咖啡廣告,但主要的客群是外國傳教士或商人。從大韓帝國宮廷菜單可以發現,當時皇室已供應咖啡和冰淇淋;而在1920年代,來到殖民地旅遊的日本遊客則喜歡購買「人蔘咖啡」當作紀念品。隨著咖啡文化逐漸普及,至1930年代,咖啡館和茶室也成為藝術家和摩登男女們的聚集地,聽黑膠、喝咖啡已是作家們筆下的日常。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藏1913年的宮廷午餐菜單,記錄皇室開始供應咖啡和冰淇淋。(李文媛攝影)
朝鮮人蔘園製「人蔘咖啡」。(李文媛攝影)

二戰後,駐韓美軍將士兵的「C配給糧」(C-ration)販售給首爾市民,其中苦味驚人的即溶咖啡是許多韓國人對咖啡的初次印象。1970年韓國開始生產即溶咖啡,並陸續引入自動販賣機與罐裝咖啡,使咖啡更易取得。

隨著1947年咖啡店在首爾開幕,發展至1968年全國已有逾五千家。咖啡館成為上班族提神、學生文藝聚會與抗爭集會藏身的所在。1990年代,茶室型態咖啡店逐漸被明亮開放的新式咖啡店取代。1999年,梨花女子大學前開設韓國首間星巴克開業,外帶美式咖啡成為年輕人及上班族的新風尚。

走出時間長河,展覽第二單元「Connect ∞ Coffee」探問人們如何藉由咖啡交誼與聯繫。其中展區「我們花多少時間喝一杯咖啡?」長櫃陳列著精緻的咖啡瓷杯、捏扁的紙杯、即溶咖啡包、罐裝咖啡以及冰美式外帶杯,彷彿那杯咖啡所凝聚的時光也深藏在我們心中。

展覽也藉由多媒體裝置與物件,講述更多人們與咖啡之間的共享記憶。如1990年代,戀人們會借用咖啡廳的電話回覆B.B. Call的留言;安裝在咖啡廳裡的真空管電視,則吸引人們一齊為世界盃歡呼。

 

展區「花多少時間喝一杯咖啡?」聚焦大眾與咖啡的記憶。(李文媛 攝影)
老照片、B.B. Call、黑膠,講述著人們在咖啡館中的記憶。(李文媛 攝影)

此外,觀眾可與四位咖啡專家面對面,聆聽他們講述咖啡與韓國的故事。如專欄作家沈載範(Shim Jae-beom)介紹韓國咖啡的特色及在世界的地位,全球首款混合奶、糖的即溶咖啡正是由韓國開發。

 

觀眾可與咖啡專家面對面,聆聽他們講述咖啡與韓國的故事。(李文媛 攝影)

展覽尾聲,館方邀請觀眾以貼紙票選喝咖啡及前往咖啡館的原因,觀眾多表示因習慣而喝咖啡、為了和人們相聚而來到咖啡館。如同展覽結語「咖啡的意義不那麼輕巧,也不顯得沉重,也許這就是我們喝咖啡的原因。」

 

離開之前,邀請觀眾回想自己為什麼喝咖啡、為什麼去咖啡館。(李文媛 攝影)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