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聲」歷其境的展覽樂章,韓國Audeum音響博物館的聽覺之旅

博物館大廳四周選用柔軟織物作為吸音材料,精心設計理想的聲音傳播空間。大廳中央矗立著來自比利時的Mortier風琴,兩側配置西部電器的超大型「Mirrophonic M1」揚聲器,不定期舉辦現場演奏活動。(李寶蘭 攝影)

作者:李寶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位於韓國首爾清溪山附近的Audeum音響博物館於2024年6月開幕,其名稱巧妙地融合了「Audio」(音響)與「Museum」(博物館)兩個詞彙,是一座專門展示音響設備與聲音的博物館。該館不僅展示音響的歷史,更著重於讓觀眾體驗聲音的魅力,透過精心設計的聆賞空間與導覽,帶領觀眾展開一場由聽覺引導的感官旅程。

深度聆聽,打造多元感官的音樂體驗

Audeum創辦人鄭夢進(Chung Mong-Jin)認為最好的聲音如同自然聲,無論反覆聆聽多少次,也不易產生疲乏,此理念在該館建築師隈研吾的設計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博物館外觀運用不規則排列的鋁管,模擬宛若森林光影流動的視覺效果;並設計了如同山谷流水的樓梯通往入口,營造出自然流動的意象。

內部空間選用從阿拉斯加運來的扁柏樹,除了散發出濃郁香氣,更為展廳營造出柔和且溫暖的氛圍,增添觀眾的視覺與嗅覺體驗。展廳木質建材的使用不僅具備視覺美感,更經過精密的聲學計算,確保聲音能夠溫和地回響。而大廳空間則選用了柔軟的織物作為吸音材料,為黑膠唱片和音響設備創造理想的播放環境。寬敞的展廳空間使聲音環繞四周,帶來沉浸式的聆賞體驗。

在這座博物館中,視覺、嗅覺與聽覺交織在一起,為觀眾帶來一場全方位的感官饗宴。隈研吾表示,希望Audeum能夠成為新時代的療癒空間,單靠視覺無法完全獲得的療癒,透過聽覺體驗幫助觀眾紓解日常壓力。

 

博物館建築外觀以不規則排列的鋁管模擬森林光影,呈現自然流動的視覺效果,呼應館方重視聲音自然性的理念。(李寶蘭 攝影)
音響技術的演進深植於電影產業的崛起。圖右側展示的是早期電影院使用的黑色揚聲器,左側則是較晚期,具有設計感的家用揚聲器,展現音響設計的重大變革。(李寶蘭 攝影)

 

走近聲音科技的時光長廊

博物館設有七個常設展和兩個特展空間,涵蓋橫跨150年自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以來的音響發展史,圍繞聲音技術發展的各類物件,包含商用、家用和專業級的音響設備,以及音樂盒、西部電器(Western Electric)的揚聲器、現代化錄音設備、黑膠唱片等,完整呈現了聲音技術的演進。

特別的是,館內的音樂盒展區,陳列著各式音樂鐘錶、精緻的鳥鳴盒、自動演奏鋼琴,以及投幣式音樂盒等珍貴展品。觀眾可在導覽員的指導下親自操作部分充滿巧思的機械裝置,感受聆聽之外的獨特音樂互動。

 

音樂盒展廳展示著充滿個性的音樂鐘錶、鳥鳴盒、自動演奏鋼琴、投幣式音樂盒等。(李寶蘭 攝影)
博物館大廳後側收藏了逾十萬張黑膠唱片,部分為捐贈所得。(李寶蘭 攝影)

 

Audeum採用預約制參觀方式,每場次限制參觀人數,並由專業導覽人員帶領進行90分鐘的參觀。每間展廳會依據不同日期安排特定的音響設備演示,搭配播放與該設備特性相契合的音樂作品。雖然參觀過程受限於導覽員指導的被動性,但隨著音樂響起,展廳燈光逐漸變暗,觀眾被鼓勵閉上眼睛,專注感受外部音樂與內心的共鳴。

 

第二展廳,觀眾能夠比較聆聽同一首歌曲《致克洛莉絲》(À Chloris)在1930至1940年代美、德兩國不同電影音響系統的播放效果。圖中牆面採用扁柏木,為觀眾營造最佳的聲音體驗空間。(李寶蘭 攝影)
展廳中完整保存1930年代為小型劇院用設計的西部電器16-A、16-B劇院音響系統,透過其標誌性的金屬號角揚聲器,重現了早期劇院的聲音特色。(李寶蘭 攝影)

此外,館方也舉辦系列講座「使用 Mirrophonic 欣賞古典音樂」,結合專業指揮家與不同類型的樂章,邀請觀眾一同透過劇院聲音系統Mirrophonic深入理解音樂故事。

Audeum不僅展示聲音科技的演進,更透過多重感官體驗傳遞音樂力量,帶領觀眾探索聲音、空間與人的深層連結,無疑是一場心靈饗宴。使每位觀眾得以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風景。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