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ritivan地震博物館於2022年8月開幕,是印度第一個地震紀念主題的博物館。(©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作者:
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
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高能遙測與城市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023年2月7日土耳其發生規模7.8強震,造成巨大的災難及人員傷亡,促使全球更加重視地震所帶來的損害。回溯2022年9月18日,臺灣臺東也遭遇規模6.8地震,導致建物倒塌變形、公路與鐵路損毀錯位,令人怵目驚心。每當地震來臨,大自然的力量總是令人驚恐,究竟人類應如何面對並反思天災、重拾勇氣與希望?
印度第一個地震紀念博物館
印度古加拉特邦(Gujarat)刻赤地區(Kachchh)的Smritivan地震紀念園區與博物館(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下簡稱Smritivan博物館[註1])於2022年8月開幕,其為紀念2001年規模7.7古加拉特邦大地震,當時奪走了超過一萬三千多條生命,並毀損價值幾十億盧布的住宅和基礎設施。目前該館是印度唯一、也是南亞地區第一個地震紀念博物館,目標是致力提高公眾對地震防災、災害復原的認識。
七大主題,探討地震多元層面
博物館築基於地震遺址之上,建築設計採古加拉特邦傳統風格,融合最新防震設施,確保館舍在地震發生時有足夠耐震力。走入其中,博物館常設展規劃為七大主題,分別是:重生(rebirth)、再發現(rediscover)、還原(restore)、重建(rebuild)、反思(rethink)、重溫(relive)和再現(renew),每個主題均探討地震不同面向,包括地震起因、傷亡、復原工程及氣候變化等資訊。各主題之間的呼應,強調了地震災害問題的複雜性及相互關聯性。
在展示層面,博物館善用場景還原,讓觀眾更容易進入情境。如主題三「還原」展廳,使用1比1的比例復原斷垣殘壁場景,真實重現地震造成的災害與創傷,包含來不及逃難的人群如何被掩埋、以及渴望被拯救的肢體語言與臉部表情。同時搭配動畫方式,呈現救災人員如何使用儀器探勘生命、進行大規模救援。
除此之外,館內設有互動多媒體區域,加深觀眾對地震資訊的認識。如主題五「反思」透過互動式內容與遊戲,觀眾得以重新思考應對各種災難發生時所需的知識技能。此外,透過第一人稱視角的訪談,記錄災後民眾的身心狀況,從人性最真實且顫抖的聲音出發,我們必須時刻對天災做好準備!
【博物之島新訊】災難記憶的永續與傳承:日本里亞斯方舟美術館「東日本大震災」常設展
展覽尾聲,觀眾可在主題七展區「再現」透過觸摸面板牆,點亮LED牆到天花板上下垂的光束,再現生命的光芒,對遇難者表示悼念。點點微光,彷彿訴說星空下的共同記憶,儘管生命消逝,仍能成為燦星引領大家走出黑暗。
紀念之外?博物館目的與反思
Smirtivan博物館目的在創造一個能撫慰與凝聚社會、提高大眾認識地震災害的博物館,同時展現印度在災害防範和災後復原的良好表現,幫助印度於國際上建立一個更積極的形象。從上述報導,筆者反思現今博物館時常運用科技、虛擬的展示方式,然而卻易淪為遊戲化、秀展化的空間,反而阻礙了展覽教育與警惕之目的。創傷類型博物館唯有適當地還原災變現場、利用第一人稱訪談、教育活動等方式,呈現歷史事件中恐懼、痛苦、難過的歷程,如同Smirtivan博物館再現歷史教訓、轉化地震創傷一般,觀眾才能從展覽中獲得反思與成長,進而達成博物館的教育與推廣使命。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Smritivan」一詞來自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印地語(Hindi),其中「Smriti」的梵文意思是「回憶、記憶、紀念」;「Van」則具有「公園、花園」含義。因此,「Smritivan」在印度語的意思可翻譯為「紀念公園」、「回憶花園」。
參考資料:
- Smritivan地震紀念館博物館官網
- G20代表參訪Smritivan地震紀念館博物館
- 印度總理為Smritivan地震紀念館博物館揭幕
- 以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監測2001古加拉特邦大地震之震後變形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新訊】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
- 【博物之島新訊】災難記憶的永續與傳承:日本里亞斯方舟美術館「東日本大震災」常設展
- 【博物之島新訊】震後重生:日本南三陸311紀念館開幕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