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專文】為己、為礦、為家人!重啟猴硐的礦工記憶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瑞三本礦,曾是臺灣最重要的產煤礦坑之一,圖中所見之礦坑內設施,均為末代礦工自行架上相思木、為其打燈。(郭冠廷 攝影)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瑞三本礦,曾是臺灣最重要的產煤礦坑之一,圖中所見之礦坑內設施,均為末代礦工自行架上相思木、為其打燈。(郭冠廷 攝影)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陳佳汝、陳蘊如(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抵達緊鄰基隆河、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幾隻貓慵懶的在火車站門口迎接遊客。許多人因「貓村」稱號慕名前往,卻不知自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猴硐曾是臺灣最重要的產煤鄉鎮,以黑金榮景「產煤裕國」,帶領我國度過兩次石油危機,可謂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支柱,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段高溫潮濕、汗與淚交織的礦工歷史呢?

2019年,由末代礦工自行營運的「猴硐礦工文史館」,以及2022年9月重新修繕、由新北市觀光旅遊局經營的「瑞三鑛業整煤廠」相繼對外開放,兩者分別來自民間與官方的聲音,是互相補足、產生共鳴?抑或隱含資訊落差?本文將依序爬梳兩館脈絡,探詢礦坑深處的故事。


【博物之島新訊】「讓古蹟重回我們的生活」屏東菸葉廠現地常設展再現工業遺產


 

以血汗錢營運:猴硐礦工文史館的堅韌精神

走出猴硐火車站,整修後的瑞三鑛業整煤廠建築矗立眼前,但若右轉,沿著基隆河走10分鐘,在柴寮路巷弄盡頭、猴硐瑞三本礦坑口右側,便可抵達末代礦工運用老人年金一磚一瓦親手建立的猴硐礦工文史館。

文史館前身是礦工入坑前處理準備工作的「瑞三本礦辦事處」,可說是維繫礦工平安的重要檢查防線。兩層樓的文史館共有三間常設展區,這群末代礦工們,竭盡自身的老人年金、向老礦友們廣蒐礦工文物後,用粗獷的雙手打造展覽,最後再親自或者由文史志工導覽,為大眾重現久不見天日的臺灣礦工史。

位於柴寮路巷弄盡頭的猴硐瑞三本礦,坑口右側便是猴硐礦工文史館。(上圖:郭冠廷 攝影;下圖: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走入文史館一樓,可見2020年《近礦——風・光・坑道記憶》的展示內容,斗大標語「坑內工作要留神,為己為礦為家人」直接道出礦工工作的高危險性,後方陳列了礦工一日工作所需的用具,分為「入坑準備」、「安全檢測」、「各司其職」與「掘進爆破」等類型工具,一項項工具整齊地掛在展牆上,伴隨礦工伯伯毛振飛和周朝南一一補充,觀眾能理解每項物品的功用。如用木頭製成的「火牌仔」,是礦工入坑個人工作證,他們需與辦事處交換火牌仔,領取帽燈與電池等工具,「人在牌子就在」可謂人在坑內的證明;而「CO自救救命器」是礦工帶入坑內的救命用具,當坑內發生爆炸、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工人可以戴上自救器,避免吸入過多有毒氣體,同時須在時間內逃離礦坑,方能避免中毒。

「火牌仔」是礦工入坑的個人工作證。(陳蘊如 攝影)

 

說到在礦坑內作業,為何明明有大量粉塵,工人卻無法以布遮擋口鼻呢?伯伯們表示因為坑內高溫潮濕,若戴上口罩或布,可能會先被悶死、完全無法呼吸,所以基本上無法有呼吸系統的防護措施,這也導致眾多礦工後續都罹患痛苦難耐的矽肺症,成為礦工最嚴重的職業傷害之一。此外,有別過去打著赤膊、裸身揮汗勞動,1960年代的男性礦工均在悶熱坑內穿上褲子,這是由於當時坑內有數十位女礦工,伯伯說:「穿上褲子,卡未歹勢!」,而目前文史館也有一位女性礦工志工,分享女性視角的坑內人生。

文史館一樓為2020年《近礦——風・光・坑道記憶》的展示內容。(陳蘊如 攝影)

 

第三展區位於二樓,比起一樓有條不紊的展示,更顯現礦工們以粗獷雙手親自打造展覽的手作感。「入坑挖土炭,生命存一半,存一半嘛是著愛拼,欲拼死一個,無拼死一家。想看嘜!愛拼啊嘜拼?」牆上貼著獨屬於礦工的心聲,訴說其肩負家庭經濟重任的辛勞,觀眾能藉由礦工們的攝影作品,一起踏入挖掘黑金的過程,整個展間的輸出照片皆有清晰的主題、拍攝日期、拍攝地點、人物描述與備註,陳列物品也都有明顯的標示牌,顯示文史館積極保留礦工文史知識的努力。

文史館三樓呈現礦工們以雙手親自打造的手作感,牆上附有解說的礦坑攝影讓觀眾身歷其境。(上圖:葉家妤 攝影;下圖:郭冠廷 攝影)

 

揉合敬畏與愛,為礦坑點燈

意猶未竟的伯伯們,帶領現場觀眾進入平常禁止遊客參觀的瑞三本礦。現今的礦坑已被礦工伯伯自主架上相思木[註1]、打上多彩燈光,使觀眾能對黑暗坑洞少一點恐懼。他們也在導覽結束後,向觀眾雲淡風輕地分享過往傷痛與溫情並存的故事。

整體而言,礦工文史館透過礦工與志工的手作展覽和親自導覽,彷彿呈現一段活的歷史,重現末代礦工以命拼搏的坑道歲月,綜觀文史館整體的展覽設計與導覽模式,皆能夠深刻體會礦工們於坑內的生活記憶,期望猴硐在發展觀光的同時,過去煤礦重鎮的歷史也可以連帶被保存與呈現。


【博物之島專文】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博物之島專文】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下)— 融入茶金歲月回憶的姜阿新洋樓導覽


 

現地保存與多媒體應用:重現瑞三鑛業整煤廠日常

與此同時,2022年重新修繕開放的瑞三鑛業整煤廠,過去是煤碳礦車出坑後,在此篩選、清洗和分類,最終藉由火車運送煤碳前往各地。整煤廠於1920年代啟用、直到1990年瑞三鑛業公司停產,肩負猴硐礦坑的篩選煤礦重任,早期因擁有洗煤機和電貨梯等先進設備,是北臺灣煤礦產業鼎盛的具體象徵。

走入相對高大的整煤廠內,加固後的大型機具立即映入眼簾,三層樓的整煤廠著重廠房遺跡的現地展示,擁有與文史館截然不同的氛圍。入口展區的「瑞三鑛業公司」門牌,可經由部首之差區分煤礦或金礦,志工解釋因猴硐本地純出產煤礦,故「猴硐礦業所」是採用「礦」字。而後,觀眾可藉由後方年表與「炭空(礦坑、礦工的台語)」主題展區,瞭解礦工們的採礦環境和工作流程,見證煤礦如何伴隨臺灣步步發展、走向現代社會。

整煤廠著重廠房遺跡的現地展示,一樓以「炭空(礦坑、礦工的台語)」展區說明礦工的日常器具。(陳蘊如 攝影)

 

除了現地展示機具,整煤廠也善用多媒體聲光裝置,使觀眾理解整煤廠的整體運作。如二樓樓梯口以大螢幕投影,重現整煤廠生產運作流程;後方「選煤任務」機台則模擬煤礦經洗煤機和女工選煤的情況,搭配實體展示煤礦分類:塊煤、碎煤與粉煤,精簡介紹各自用途;在「煤廠測驗」區,觀眾能經由測驗遊戲,瞭解礦坑工作人員須具備的專業與保命知識,進而與展覽內容產生互動。

來到「煤廠之聲」展區,掃描QR code能聆聽復刻版本的台語女性礦工對談,內容包含選煤工作情況、算工資的方式,以及下工後為數不多的家庭娛樂,例如看電影。在礦工文史中,女性礦工的聲音較為稀少,尤其1964年蔣宋美齡女士視察礦區後,政府便全面禁止女礦工入坑,以避免家庭經濟支柱均從事高風險的礦坑工作。許多被資遣的女礦工轉而投身整煤廠,佔工作人力7成之多,但其薪資卻只有男性礦工的一半,女礦工在經濟的弱勢地位,也反應在礦坑之聲的聽覺體驗中。

整煤廠善用多媒體裝置,使觀眾理解整煤廠的整體運作,如「選煤任務」和「煤廠之聲」。(郭冠廷 攝影)

 

在二樓展區尾聲,展板提及1970年代環保意識興起,面對開採、使用煤礦的產業污染與環保議題,廠房以回收和加工方式,處理洗選煤後的淘汰廢石與污水,讓煤灰與石渣展聲銷售效益,呈現煤礦產業如何回應環保理念。整體而言,整煤廠展示善用科技互動,內容也積極回應當代和女性議題,或可能吸引大眾視野,唯廠內的參觀動線,若能配合廠房由上至下的運作模式,搭配開頭處呈現流程影片,會更有利觀眾瞭解整體作業模式。

整煤廠二樓後半展區展示了煤礦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並說明煤礦產業如何回應環保理念。(陳蘊如 攝影)

 

礦業文化有待再次被探照

近年,新北市政府欲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發展當地觀光,但礦工文史館卻尚未獲政府的重視【註2】。綜觀兩館的展示內容和設計手法,文史館以礦工經驗為主的人味互動,結合整煤廠的大型機具保存,有助於拼湊更完整的猴硐礦工記憶,顯示兩者缺一不可的內容共鳴。期待後續地方政府能更加重視礦工的知識與經驗傳承、發展合作機會,共同使黑金歷史的全貌一一拼湊與再現,讓打拼臺灣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們,訴說刻印體內的寶貴故事。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