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張致堯 攝影)
作者:張致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對於臺灣的觀眾來説,即使未曾到訪香港,香港的流行文化卻已無數次造訪大家的生活:不分晝夜地在第四台播放的港產片、動聽卻聽不明白的粵語歌以及一個又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流行巨星,我們對香港的認識漸漸在這些光與影之間形成。那麼,香港人又如何理解屬於他們的流行文化呢?就讓我們透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來一探究竟!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Beyond、梅艷芳、張國榮:回到香港巨星的光輝歲月
《瞧潮香港60+》於2021年7月開幕,是香港文化博物館首個以香港流行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常設展。以一眾流行文化巨星的相關展品為中心,《瞧潮香港60+》將1950年代至200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濃縮成一個展覽,將無數膾炙人口、家傳戶曉的流行歌、電影和電視劇重新演繹,重現於觀眾眼前。
【博物之島新訊】偶像藝術家的策展實驗!BTS防彈少年團X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街頭畫廊
甫進入展覽,燈光驟然變暗,面前半圓形大螢幕亮起的那刻,就像身處電影院,觀看一部以香港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及電台廣播為主題的電影。以此為引,展覽以三個展區呈現195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香港流行文化之發展歷史、社會背景及藝術特色,展品包括流行文化相關的照片、影片、錄音和流行文化相關的物件,種類繁多,兼具相當的珍稀性,如:樂隊Beyond主音黃家駒用過的吉他,及梅艷芳、羅文、張國榮等人穿過的舞台服飾,還有經典名曲《獅子山下》的歌詞手稿等。三個展區各有特色,觀眾可穿梭於其中,感受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事蹟。
展覽以時序式展示,從1950年代流行的傳統粵劇開始,介紹在1950至1960年代在香港流行過的文化種類,例如國語、粵語的流行曲、電影以及來自歐美的樂隊風潮。除了一眾如鄧麗君、徐小鳳和Beatles等巨星外,展區亦展出了一些在50、60年代尚未成名的歌星相關物件,當中最為經典可算是蓮花樂隊的專輯,讓觀眾可以一睹許冠傑成為歌神前的風采。
從197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的社會發展進入全盛時期,這段時期的流行文化被分成電台廣播、電影、流行音樂及電視作主題式展示,每個主題都有獨立的展示空間,亦有不同的特色設計:電台廣播區設有音響設備,讓觀眾重溫經典的廣播節目;電影區除了展示電影海報外,亦設置了攝影棚,讓觀眾站在綠幕前,成為電影海報的一部分;流行音樂區則將展區圍繞舞台,並在舞台上放置一眾巨星的舞台服飾,進入展區就好比身處演唱會現場,甚具臨場感;而電視區與前三個展區採用截然不同的暖色調,以投影裝置模擬香港市民家中的情境,並在牆中貼上電視劇中耳熟能詳的經典對白,意在引起觀眾在家中看電視的回憶。四個分區都用上了不同的光影元素,亦穿插名人的訪問及實物的展示,而最吸引觀眾駐足的,就是可以讓觀眾挑選並播放電影片段、歌曲、電視劇和廣播節目的多媒體裝置,令展覽所介紹的流行文化更立體地呈現於觀眾的眼前。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匯聚粵語浪潮的集體記憶
《瞧潮香港60+》挑選香港流行文化中具代表性的片段和物件展示,亦即所謂的「經典」,並將其放置在香港上世紀50、60年代作為移民社會、70年代經濟起飛等社會脈絡中,呈現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之氛圍。1970年代知名電影,由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其中一例。《七》被形容為一部反映六十年代香港居民生活百態的電影,重新帶動了粵語電影的風潮;而電視展區更是希望透過造景來喚醒香港人「電視撈飯」(撈飯,即拌飯,意指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生活回憶。豐富的展品引起觀眾強烈共鳴,在筆者參觀時,亦留意到觀眾都忍不住向同行親友分享自己的回憶。在歌、影、視等範疇以外,展覽亦展出了一些較為在地的流行文化舊物,例如《YES!》雜誌、漫畫、玩具。對於香港人來説,總能在芸芸展品中找到一本看過的雜誌,又或者一件玩過的玩具,勾起回憶與共鳴。
【博物之島新訊】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流行文化的承傳與反思
展覽中處處強調香港流行文化的強盛:萬人空巷的演唱會、蜚聲國際的電影工業、家家傳頌的電視劇和電台節目,展覽的佈置、燈光及文字論述,都充分表現了館方希望傳遞的訊息:「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成就」。這種對過去的自豪感亦普遍存在於香港人的心中。不過,香港流行文化在2000年代之後陷入沉寂期,港人視線紛紛往外看。在這樣的語境之下,《瞧潮香港60+》的策展理念帶有濃厚懷舊意味,希望藉著昔日榮光,把香港人對流行文化的注意力拉回本土,以集體回憶喚醒沉睡的本土流行文化。
除了透過現場的展覽以外,館方也在官網上發佈了一系列的講座和短片,例如《瞧潮廣東歌:今期流行不流行》座談便邀請了流行歌手與學者對談,討論粵語流行曲在現今社會的發展;而《流行文化是跨代傳承?》短片則希望透過一般市民的分享,討論流行文化在香港社會中的世代傳承。本展希望向觀眾表達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訊息,比如《連線不連繫?》就討論了網絡對流行文化與社會之影響。館方希望觀眾在回顧過往的同時,亦反思現今社會流行文化的形態。
此外,館方透過今年(2023)舉辦的《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及《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與《瞧潮香港60+》的內容互相補充,讓觀眾於常設展中對香港流行文化產生基本認識之後,再進一步了解香港電影的內涵,以及天王巨星張國榮的演藝生涯。假若各位對展覽感興趣的話,筆者誠意邀請各位前往參觀,一同「瞧潮」香港的流行文化!
執行編輯:葉家妤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 【博物之島新訊】偶像藝術家的策展實驗!BTS防彈少年團X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街頭畫廊
-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 【博物之島新訊】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