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專文】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梵諦岡博物館(趙欣怡 攝影)

文|趙欣怡(國立中興大學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梵諦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位於羅馬境內的梵諦岡城,成立於西元1506年,藏品以羅馬天主教會收藏為主,包含希臘、羅馬雕塑、拉斐爾、達文西和卡拉瓦喬等人的壁畫與畫作。博物館於198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全球疫情之前,年均參觀人次曾達到545萬人以上【註1】,即使疫情後參觀人次大幅下降達81%【註2】,但重新開放後,參觀人數仍名列前十大最受歡迎博物館【註3】。

梵諦岡博物館提供三大項無障礙服務,身障、聽障與視障觀眾服務。提供身障觀眾無障礙的導覽路線圖,特別規劃有電梯、電動升降設備及坡道參觀路徑,並不需排隊可優先入場,但基於標準化作業流程,多數景點仍仰賴人員協助,在歷史古蹟建築及擁擠人潮中仍不易達到完全無障礙。

梵諦岡博物館提供輪椅族參觀路線圖(圖片來源:梵諦岡博物館官網,©Musei Vaticani)

【博物之島新訊】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


 

聽障觀眾則以週三下午、週五晚間與週六全天的義大利語手語(LIS)及美國手語(ASL)導覽服務為主,提供三種各約2小時的導覽主題選項,包含:拉斐爾的房間與西斯汀教堂(Raphael’s Rooms and Sistine Chape)、皮奧克萊門蒂諾博物館和西斯汀教堂(Pio Clementino Museum and the Sistine Chapel)與梵諦岡花園(Vatican Gardens),聽障觀眾須提前申請預約,由館方受過訓練的聽障教育人員提供手語導覽服務。

視障導覽服務觀察是筆者於2022年8月與梵蒂岡博物館公共服務組教育專員Isabella Salandri聯繫,由館方帶領並逐一解說視障導覽之多感官體驗內容。梵諦岡博物館2010年起啟動視障導覽服務,以5人為團體導覽人數限制,除提供可觸摸立體點字地圖,在博物館的各大場館皆提供部分視障導覽展品,包含:梵諦岡花園、格里高利安諾普羅法諾博物館(Gregoriano Profano Museum)、民族學博物館(Ethnological Museum)、梵諦岡美術館(Pinacoteca of the Vatican)以及格里高利埃及博物館(Gregorian Egyptian Museum)提供雙視教材、可觸摸複製品、雕塑原作、聽覺互動、觸覺素材等。依館員為筆者介紹順序,依序介紹視障導覽選件作品特色。


【博物之島專文】如果文化近用,成為你我的日常—吳麗娟談國美館文化平權的跨界實踐


 

成本低效果佳:雙視活動式教材

首先,梵諦岡花園的視障導覽服務可在現場觸摸戶外雕塑,並感受花園的自然元素,包含:花草嗅覺、蟲鳴鳥叫聽覺、建築物表面觸覺等。但部分無法觸摸的物件則提供建築物的立面與園區平面圖,以及現場種植六種植物圖像之雙視教材,搭配點字與放大字體。圖片則以視覺輸出印刷為底,透明浮凸熱塑片覆蓋疊合,上有凸起的點字及圖片輪廓與肌理圖樣,以利視障者與明眼人皆可使用。其共約15頁橫式A3尺寸環裝成冊,作為活動式教材,製作成本低廉快速,提供多位視障觀眾使用。

梵諦岡花園雙視教材(趙欣怡 攝影)

 

觸摸人體雕塑,感受多樣身體的美

格里高利安諾普羅法諾博物館則約有數十座提供原作觸摸雕塑體驗,由導覽人員引導視障者的手進行雕塑品觸摸,感受與人等身高度的雕塑品之造型。館員特別強調現場的雕塑皆是部分肢體不全,但仍具有美感的身體曲線與比例,以此傳達障礙美學觀點。

格里高利安諾普羅法諾博物館可觸摸雕塑原作(趙欣怡 攝影)

 

另外可觸摸雕塑展區亦提供觸摸藝術(Touching Art),其展示台上陳列可觸摸的浮雕作品,展台上區分了點字與文字,而多數複製浮雕作僅保留原始石膏色彩,僅有浮雕〈基督教會標〉(Christological monogram)著以顏色,增加低視力者觀察圖像色彩的機會。

梵諦岡博物館觸摸藝術展品專屬展台與雙視浮雕複製品(趙欣怡 攝影)

 

豐富感官體驗,拉近與歷史的距離

在「民族學博物館」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藏品中,以來自甘比爾群島(Gambier Islands)最具代表性的18世紀木製雕塑〈屠神像〉(Figure of the god Tu),以一比一等比例仿真複製,其既像人又像動物的神聖造型,搭配當地的樂器,與原作展示同一個展示空間中,提供觸覺與聽覺導覽體驗,有益視障者進一步貼近歷史物件。

民族學博物館可觸摸複製雕塑及可發聲樂器(趙欣怡 攝影)

 

在「梵諦岡美術館」展區中提供仿製壁畫設計,則以15世紀教堂壁畫〈彈奏琵琶的天使〉(Melozzo da Forli)的14碎片作為立體化的觸覺轉譯對象。館方以壓克力為基底製作可觸摸的藍底白色淺浮雕複製品,搭配點字與印刷文字設置在原作旁。另委託館內專業修復師,以修復壁畫技術製作與原始壁畫材質相近的複製品,讓視障者觸摸感受質感。導覽館員同時隨身準備與畫作中天使穿著衣物相同材質的絨布素材,增加觸覺多樣性感受;以及提供仿中世界教堂散發的擴香石,結合嗅覺經驗,讓多感官導覽體驗更加完整豐富。

梵諦岡美術館可觸摸複製壁畫(趙欣怡 攝影)

 

用手感受藝術作品的故事

同樣隸屬美術館展區,一座已展示超過10年的複製畫作是梵諦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基督下葬〉(Deposition)。這件作品以深浮雕縮小尺寸製作,以單色石膏翻模方式將畫作裡的人物立體化,依照位置區分前後關係,設置在原作旁邊,是館方最早開始提供觸摸的複製品,迄今複製品上已留下大量觸摸痕跡與污漬,可見其長年視障導覽服務之成效。

梵諦岡博物館鎮館畫作〈基督下葬〉可觸摸立體化複製品(趙欣怡 攝影)

 

在格里高利埃及博物館展覽室以公元四世紀的木乃伊喪葬面具畫像〈一個年輕男人的法尤姆肖像〉(Fayum Portrait of a Young man),複製做法也以深浮雕方式將人物與背景分離,強化人物造型輪廓。但屏除原作色彩資訊,另考量原作展示空間走道狹窄,加上參觀民眾人潮過於擁擠,而將可觸摸複製品放置於鄰近展間角落位置,待有視障觀眾導覽需求時再移出。

格里高利埃及博物館展覽室可觸摸浮雕複製品(趙欣怡 攝影)

 

另外,2015年博物館贊助人曾捐贈一座依據米開朗基羅的原始模型創作之作品——布魯日聖母像(Madonna di Bruges),現設置於梵諦岡美術館(Pinacoteca)入口處,提供所有觀眾觸摸,館方亦曾在同年6月為視障者以此雕塑為題,舉行系列活動。而後,這件在美術館入口迎接所有觀眾的聖母像,作為觸覺藝術的倡議象徵。2016年起,梵蒂岡博物館陸續增加製作以觸覺為導向的互動展品設計,迄今逐年累積各展間視障導覽服務資源。

 

運用科技,增加無障礙參觀自主性

本次館方多感官體驗介紹約2個小時,用心準備多項導覽素材、道具與模型,但在展間移動過程中,參觀民眾人山人海,對於視障觀眾或輪椅使用者在行動上,恐怕相當不容易;且館方目前仍仰賴人力導覽為服務方向,導覽人員需沿路攜帶多媒材解說教材,橫跨數個展間,並同時維護視障者行走安全性,負擔繁重。因此,博物館除現有視障導覽之多感官展品累積之外,建議可增加數位科技輔助自主導覽資源,以利視障者或低視力觀眾可選擇在人較少的時段,獨立自主前往參觀,運用相關導覽科技更可延續其參觀經驗。


【博物之島專文】聽見《鏡子》?當代工藝展如何於雲端空間實踐展示多樣性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