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非裔文化,堅韌傳承!紐奧良後街文化博物館為社區知識發電

Processed with MOLDIV

位於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New Orleans)的的後街文化博物館(Backstreet Cultural Museum),是崔姆(Tremé)社區的知識發電所。(朱安如 攝影)

作者:朱安如(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戲劇博士生)

2023年2月,隨著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狂歡節(Mardi Gras,直譯為「肥美星期二」)盛大登場,位於紐奧良崔姆社區(Tremé)的後街文化博物館(Backstreet Cultural Museum)也於官方網站發布了相關活動預告。

這則預告令人十分振奮,因為這間以延續在地非裔美國人社群文化為己任的社區博物館,甫於2022下半年搬遷、重新開館。該館不僅整理、活化長期遭受忽視的非裔族群文化史,其存續也反映地方小型場館如何在應對颶風、疫情、創辦人過世等內外衝擊,仍持續經營的韌性。

 

 

化身「狂歡節印第安」,共舞非裔歷史

後街文化博物館的典藏與展示中,以非裔族群的狂歡節遊行文化為一大焦點。相對於主要大道(main street)上的花車遊街,在「後街」(backstreet,即工人為主的非裔美國人社區),非裔族群習慣自行製作靈感源於美洲原住民傳統服飾的全套盛裝,化身為「狂歡節印第安」(Mardi Gras Indians)。這番文化景觀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在吉姆.克勞法(Jim Crow)種族隔離政策實行約十年後,一些自稱為「部落」(tribes)或「幫派」(gangs)的非裔小團體,在「大頭目」(big chief)領導下,每年製作飾以大量羽毛、珠子的遊行裝束,於狂歡節日(Mardi Gras Day)和聖約瑟節傍晚(St. Joseph’s Night)著裝遊行。

當時,地方報紙偶會報導社區內不同群體間的暴力衝突,但進入1960年代後,競爭轉向比拼服飾的藝術性。這些服飾混雜了美洲原住民、非洲、加勒比海等不同文化元素,也透過當代圖像和設計風格,重述/塑逃亡黑奴與原住民結盟反抗白人霸權的歷史記憶。

「狂歡節印第安」由非裔族群自製,靈感來自美洲原住民傳統服飾的全套盛裝,十分華麗。(朱安如 攝影)
這些服飾混雜了美洲原住民、非洲、加勒比海等不同文化元素,以珠飾構成的圖案,製作時仰賴家庭、社群通力合作的大量勞力。(朱安如 攝影)

 

燈火,努力不滅:在地重要的知識發電所

自1970年代起,後街文化博物館的創辦人弗朗西斯(Sylvester “Hawk" Francis)以拍攝、錄影、收藏相關物件等方式,記錄非裔族群的後街文化。他無償提供被攝者遊行照片,並於1988年起,在自家車庫舉辦相關展覽,長期累積社群內部的信任與凝聚力。

當展品移師由弗朗西斯前僱主提供的前殯儀館空間,並於1999年正式立案後,更多狂歡節印第安的參與者捐贈相關服飾。如今,該館自詡擁有世上最完整的狂歡節印第安收藏,在爵士樂葬禮(jazz funerals)、社會援助和娛樂俱樂部(social aid and pleasure clubs)等方面,也有豐富的藏品及檔案資料。

2020年8月,創辦人弗朗西斯過世。2021年,颶風艾達摧毀了當時的博物館建築。弗朗西斯的女兒多米尼克(Dominique Francis-Dilling)接任執行董事後,一度苦於尋覓新址。然而歷經2005年颶風卡崔娜及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崔姆社區因地勢較高又臨近法國區,住戶成分已迅速仕紳化,當地租金翻倍提高了博物館的營運成本,也大幅改變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口組成。雖然曾有大型文化機構提出購藏意願,然而,多米尼克顯然更希望遵循父親的願景,視該館為在地集體記憶的「知識發電所」(powerhouse of knowledge)。

2022 重新開館後,以其中一角紀念創辦人弗朗西斯。(朱安如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準備環遊世界看展嗎?2023年新開幕博物館精選


 

如今,搬進新家的後街文化博物館空間有限,但熱情分享的導覽員儼然已成為新一代文化大使。曾因「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而為臺灣觀眾所知的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é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也於2022年底至2023年初,在巴黎推出「來自紐奧良的黑色印第安」(Black Indians from New Orleans)特展。當紐奧良非裔族群透過文化行動重塑城市風景、顛覆種族形構,逐漸受到國際關注時,後街文化博物館對服務在地社群、推廣非裔族群文化的長期堅持也不容忽視。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