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一種無國界的藝術型態,也成為社交處方箋的項目之一。圖為英國諾朵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Nordoff Robbins)音樂治療師(music therapist)於療養院舉辦的音樂活動。(Credit: Nordoff Robbins )
作者:蕭茜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所碩士)
近年,「社交處方箋」[註1]於歐美地區迅速發展,國內也跟進趨勢,由藝文機構率先推動。社交處方箋主要針對因社會和感情需求影響其幸福感、或具慢性疾病之病患,藉由醫護人員開立「處方箋」,再透過媒合者[註2]將病患轉介至非醫療資源,以提供病患整合性、個人化與在地化支持與服務。其中,失智症族群即是處方箋主要的服務對象之一。
因應不同參與者生命經驗,社交處方箋也衍生出多元種類。例如:藝術處方箋、博物館處方箋、運動處方箋等。音樂作為一種無國界的藝術型態,也成為處方箋項目之一,蓬勃發展。
失智者的音樂饗宴!國家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推出「音樂會處方箋」
究竟,音樂處方箋有什麼特色呢?研究指出,音樂有助於人們促進身心靈的完善、減緩疼痛與壓力、表達內心感受、增強記憶力和溝通等能力。音樂處方箋的形式豐富,除了能以音樂會呈現,也可藉由工作坊、合唱團等,打造出最符合參與者需求的課程,帶來療癒效果,並開放大眾參與,將效益最大化。以下將介紹三個針對失智症族群的國外案例,說明音樂處方箋發展現況:
失智友善的音樂工作坊:利物浦愛樂樂團Music Mondays
Music Mondays是利物浦愛樂樂團(Liverpool Philharmonic)社會處方計劃的一部分,2022年3月於利物浦愛樂音樂廳開始辦理失智友善音樂工作坊,邀請失智者、照顧者及利物浦市區成年人共同參與。工作坊以主持人及小型室內樂團互動表演的形式,透過輕鬆、有趣且安全的環境,讓參與者欣賞音樂,活動前45分鐘開放入場,演出長度大約落在一個小時左右,並提供免費的咖啡或茶,鼓勵參與者進行交流,克服情緒低落與孤獨感。
唱歌和社交的療癒力量!加拿大Voices in Motion合唱團
2017年,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心理學系、社會學系、音樂系和護理系合作研究「參加合唱團對失智症者的影響」,成立Voices in Motion合唱團以實施「唱歌社交處方箋」,邀請老、中、青共同參與合唱團,協助失智者與他人進行社交聯繫,期待能達成增加幸福感、減輕壓力等,減少醫護人員與照顧者的壓力和負擔。
合唱團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合唱指揮進行平日練習,每星期提供四個練習時段,每學期結束時都會舉辦一場公開音樂會,2022年5月15日合唱團便與三人組民謠團體West My Friend、維多利亞市駐場藝術家歌手Kathryn Calder合作,在Alix Golden Hall舉辦一場聯合音樂會。
失智者的專屬音樂歌單:諾朵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
英國諾朵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Nordoff Robbins)號稱英國最大的音樂治療慈善機構。其中,專家藉由(1)唱歌(2)聆聽音樂(3)播放專屬歌單等三種方式,幫助失智者緩解焦慮、解鎖記憶並減少孤獨感,協助人們重新獲得認同感,營造被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感覺。
音樂治療中心提供的專屬歌單歌曲,以歌劇詠嘆調(operatic arias)、二重唱(duets)、古典曲調(classical tunes)和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為主,盡量符合失智者的期待,並具個人化、客製化的特色,使音樂與失智者的生命歷程產生更多連結,讓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獲得共鳴。
從上述案例中,可發現音樂處方箋參與對象擴及失智者、照顧者、兒童及青少年,為參與者提供多種音樂活動的選擇,鼓勵人們從中獲得社交經驗,並包含個人化的選項。藉由音樂搭起橋樑讓不同世代進行交流,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一方面使失智者刺激大腦、一方面青少年可經由參與活動,對於失智症有正面瞭解並減少誤會,達成雙贏結果。
國外社交處方箋發展至今,致力於以更開放的方式讓大眾參與,無論醫生、媒合者或照顧者,都能透過機構找到合適的處方箋活動。目前國內許多藝文場館也陸續搭上社交處方箋的列車,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快樂處方箋」、國立臺灣博物館「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中央研究院與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合作推動的「社會處方箋」等,皆從長者的思維出發,選擇貼近其日常生活的主題辦理活動,並著重彼此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期待未來不論音樂廳、博物館或其他藝文場所,均秉持改善參與者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之共同目標,共同深耕與推廣社交處方箋。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英國政府為降低醫療保健費用的財政負擔、減輕全科診所看診壓力、解決健康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並擴大原先醫療從業人員所能提供的服務範圍,近年推動「社交處方箋」,多運用於因社會、感情需求或孤獨而影響其幸福感、或具有慢性疾病的病患。實際進行方式先藉由家庭醫生、前線醫療保健從業人員、照護人員等開立「處方箋」,再透過媒合者[請見註釋2]將病患轉介至社區地方組織、社區企業或自願團體組成的非醫療資源,包含:藝術、音樂、閱讀、教育、廚藝、運動、園藝等,提供病患整合性、個人化及在地化的支持與服務。其中,失智症族群即是處方箋主要的服務對象之一。
註釋2:媒合者(link worker)透過與病患一對一、面對面的對談與接觸,為其設計客製化的解決方案,一起研擬屬於患者的社交處方箋,並負責將其轉介至非醫療資源,以改善病患的健康和福祉。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新訊】高齡者的療癒之旅!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
- 【博物之島新訊】打開記憶的魔法盒—英國倫敦品牌博物館推出失智友善互動計畫
- 【博物之島新訊】為特別的你,打造特別的活動!博物館與促進者的合作計畫
- 【博物之島專文】如果文化近用,成為你我的日常—吳麗娟談國美館文化平權的跨界實踐
- 【博物之島專文】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