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有毒世界,歡迎光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特展《毒》探索毒之趣味

特展《毒》於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展出,日後將巡迴至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其中透過巨型雕塑展示,讓觀眾可以清晰看到生物體中的毒如何作用。(劉怡辰 攝影)

作者:劉怡辰(自由作者)

日本東京的國立科學博物館(下簡稱科博館)於去年底推出特展《毒》(2022/11/1—2023/2/19),本展由科博館研究團隊率領,結合動物學、植物學、地球科學、人類學、理工學等跨域視角,透過圖文展版、雕塑模型、動畫影片、實物標本等多樣豐富且具象化的教育展示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觀眾一起揭開「毒」的神秘面紗,並預計今年3月18日於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展開巡迴。

展場遠景。展覽深入淺出且充滿趣味的展示內容,吸引多元族群與年齡層的觀眾到館參觀。(劉怡辰 攝影)

 

本次展覽內容共分五大展區,依序為「歡迎光臨毒的世界」、「毒的博物館」、「毒與進化」、「毒與人類」、「讓我們好好跟毒共存吧」。

展覽的開端「歡迎光臨毒的世界」,將毒定義為「對包含人類在內的生物體,具傷害性的物質」,並透過簡明的圖文設計搭配影片動畫,帶領觀眾一探毒素如何在體內作用,達到致命效果。緊接著踏入第二展區「毒的博物館」,玻璃櫥窗中陳列的各式有毒的動植物標本,以及展台上巨型生動的雕塑,則讓觀眾得以親眼目睹「毒」如何存在於自然界。其中,展覽也特別指出日常可見的動植物中,毒素特徵與作用,使觀眾得以避免食用或接觸中毒。

「毒與進化」展區則說明「毒」如何作為自然界進化的催化劑,讓生物得以因應生存危機,進行抵禦。例如海蛞蝓會透過食用有毒生物,將對方身上的毒佔為己有,作為自身防禦的秘密武器。

「毒的博物館」展區中,以實物展示結合文字解說,說明日常中可能接觸或誤食的有毒根莖葉類植物,並描述食用後會引發的中毒症狀,讓觀眾得以由知識為根基,在生活中避免中毒。(劉怡辰 攝影)
被蜜蜂蜇傷後會有多痛呢?展場中引用美國昆蟲學家Justin O. Schmidt獲搞笑諾貝爾獎的《施密特蟄傷疼痛量表》內容,搭配蜜蜂標本與圖畫設計展示,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中毒後的疼痛感。(劉怡辰 攝影)

 

除了自然科學的切入視角,展覽中也結合人文研究觀點。第四展區「毒與人類」爬梳從古至今人類與毒的複雜關係,探討毒在人類歷史上的意義。如結合科博館館藏的人骨研究,以人體雕像復原江戶時代的女性模樣,呈現當時為追求白色肌膚的審美價值觀,使用具有毒性的鉛白粉上妝後的容貌,引導觀眾思考毒與人類歷史的交互作用。

展覽尾聲「讓我們好好跟毒共存吧」展區,則以全球暖化等氣候生態議題,邀請觀眾反思人類活動如何造成有毒生物的擴散與新毒素的產生,並藉此探討人類在當前的「有毒世界」中,應該如何積極面對和生活。

「毒與人類」展區,科博館針對自身館藏的人骨進行研究,透過人體雕像復原江戶時代以具有毒性的鉛白粉上妝後的女性容貌,並探討「毒」與人類歷史的關係。(劉怡辰 攝影)

 

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特展科博館活用跨界行銷,與日本知名趣味動畫《秘密結社鷹の爪》合作,宣傳影片以妄想藉由各種方式征服世界的秘密組織「鷹の爪」為主角,搭配特展主題,設定角色們籌劃用「毒」作為武器征服世界,因此全員造訪特展《毒》展開調查,以角色圖像與對話框的方式現身於展覽解說版上向觀眾介紹內容。語音導覽方面,也邀請擔任《咒術迴戰》、《我的英雄學院》等人氣動漫配音的知名聲優中村悠一錄製。透過與大眾文化的跨界合作,不僅為展覽增添趣味,也由此觸及更廣泛的觀展群眾。

館方與日本動畫《秘密結社鷹の爪》合作,根據角色設定與故事線,串連線上影片宣傳與線下展場展示,帶領觀眾跟著鷹の爪團一起認識有關「毒」的知識。(影片截圖)
展場中《秘密結社鷹の爪》角色現身於圖文解說展板上,透過趣味對話引導觀眾認識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接觸到的毒。(劉怡辰 攝影)

 

特展《毒》融合自然科學與歷史人文觀點,說明毒與生物環境、人類生存之間的關係,嘗試引領觀眾踏出「毒聽起來好可怕!」的未知恐懼,從中以知識作為根基,認識「有毒」的自然世界並學習如何安然生存其中。有別於學校教科書的平面文字說明,此展趣味多元的展示方式,充分彰顯了博物館作為體制外學習場域的積極意義。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