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例重建的維京房屋於2006夏季開放參觀。從努爾方向看陸橋和重建的房屋。(© Stiftung Schleswig-Holsteinische Landesmuseen)
作者:王郁婷(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步入位於德國北部與丹麥邊界的海塔布維京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數座木造房屋臨水而立,屋外綠草如茵,放養著牛羊。然而這裡並非尋常小鎮,而是由考古學家根據研究成果,等比例重建的千年前維京聚落。
沿著聚落向外走,可見隆起的綠色土丘與磚牆綿延數十公里,這裡曾是十世紀丹麥面對南方敵人的軍事最前線Danewerk,守衛著其後繁華富庶的貿易港灣Haithabu。Danewerk防禦工事和位於Haithabu的維京貿易站因其完善的遺跡保存、多樣豐富的出土文物,提供8至11世紀不同文化、經濟交流與社會發展的特殊證據,於2018年6月30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戰士之餘,維京人的精緻工藝與日常
海塔布維京博物館建於考古遺址旁,分為重建的露天展區和室內文物展區,展示內容包含:Haithabu的聚落規劃與變遷、墓葬出土文物,以及從港灣裡打撈出的船隻殘骸。值得一提的是,在彩色玻璃珠、貴金屬裝飾等文物旁,均有根據考古成果,還原十世紀前繁複精巧工藝技術的影片。透過展示日常生活、精緻技藝等社會和經濟層面細節,並定期舉辦相關傳統手工技藝工作坊,博物館希望能翻轉大眾普遍視維京人為「驍勇戰士或精悍海盜」的刻板印象。
以傳統工法,重建維京聚落
Haithabu維京遺址於二十世紀初被發現,一百多年來經過多次考古調查,期間曾因戰爭而中斷,所幸文物、遺跡完好保存。根據考古研究成果,數座維京木造房屋以等比例重建於發掘原址,並在2006年夏天開放參觀。維京聚落的重建過程採用當年維京人的傳統工法,全程不使用鋸子,而是一斧一鑿將原木修整成建材。2017年,考古挖掘於露天展區旁重新開始,現場並設有訪客區,讓參觀者不只靜態的觀看博物館內的研究成果,也能認識考古現場和墓葬文物出土的實際過程。
配合季節變化,體驗千年前的維京生活
十世紀前的維京人依照自然變化作息,海塔布維京博物館也配合四季,調整展覽與活動。筆者參觀時正值夏季,可見草地上奔跑的羊群、特別裝扮的維京商人和工匠親切地招呼叫賣,以及正在學習拉弓射箭的孩子。
到了冬天,館方也會邀請觀眾體驗維京人的傳統——漫長冬夜裡,聚集在溫暖的壁爐旁、品嚐大餅和蘋果酒,同時聆聽北歐傳奇故事和維京時代的軼事。若想瞭解Danewerk和Haithabu歷史遺跡的整體結構和考古狀況,也能向博物館申請一小時的踏青導覽行程,一探維京王國最南界曾經的強盛與繁榮。
*影片簡介:古德倫的旅程—穿越偉大維京國王藍牙哈拉爾的王國。為了讓兒童更好瞭解維京文化,這部無對白動畫從小女孩的視角,講述她傳奇國王藍牙哈拉爾(King Harald Bluetooth)從Haithabu經Danewerk到達Jelling的故事。短片由漫畫家Bjørk Matias Friis創作,Danevirke博物館、海塔布維京博物館和丹麥維京世界遺產Kongernes Jelling聯合製作。影片輪播於海塔布維京博物館的電影廳。
重現多元面向的維京文化
據歷史記載,Haithabu於1050年至1066年間被毀,也曾多次被征服。這裡有過戰爭,也曾有來自各地人們和平富足的生活。透過呈現考古現場與文物、忠實還原維京人的工藝、建築和日常風景,海塔布維京博物館期望觀者能從更多元的面向,瞭解維京文化及Haithabu的歷史意義。
維京人不只是戰士,他們也是工匠、商人或牧民;Haithabu不只是貿易站,更是丹麥國王重要的經濟來源、以及基督教傳入北方的據點。作為早期的中世紀大熔爐,各色各樣的文化和人們在此交流思想、進行交易。千年前的維京人曾在這片土地上活過,千年後,他們的形象經由考古研究與博物館規劃再次鮮活。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 Wikinger Museum Haithabu
- Gudruns Reise durch die Welt des großen Wikingerkönigs Harald Blauzahn
- DW Deutsch: Die Wikingerstätten Haithabu und Danewerk
- UNESCO-Welterbe Archäologischer Grenzkomplex Haithabu und Danewerk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