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一趟「光」的感知旅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來點光吧》特展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來點光吧》特展,藉由七組藝術家/團隊之作品展出,探索「光」的豐富樣貌。圖為藝術家蔡宜婷作品《非線性科學:混沌》,引導觀眾手持紫外光畫筆,在「光畫布」互動空間進行創作。(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生活中,「光」無所不在,我們常常習慣它固有的形態,而忽略其多樣化的本質。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來點光吧》特展於2022年12月21日正式開幕(展期至2023年3月5日),匯集錄像、繪畫、互動裝置、STEAM工作坊等作品與活動,帶領觀眾探索光的可能性,沈浸於一趟與「光」對話的感知旅程。

 

藝術家與兒童共創的「光」

不同於嚴肅寧靜的白盒子空間,兒美館充滿歡聲笑語,以及穿梭於各件作品中的身影。在作品《非線性科學:混沌》前,兒童開心地拿著手電筒在展牆上畫畫,藝術家蔡宜婷將展場打造為大型「光畫布」,透過感光原理記錄光的軌跡,兒童也可使用如畫筆般的紫外燈光源,一同在展場中以「光」創作。

藝術家蔡宜婷《非線性科學:混沌》以馬達、紫外光、變色漆製作「光」擺錘裝置,呈現光在時間中的流動軌跡,並提供小型的擺錘與手電筒予兒童創作。(陳安 攝影)

 

飛人集社劇團的劇場裝置中,更是上演一齣由兒童自創的光影好戲。《長大的那一天》以懸吊紙偶於彩繪紙幕上的影子進行戲劇展演,兒童操作著各式紙偶,覺察光影的遠近與大小關係時,也以「光」來說故事。這趟探索光的旅途,藝術家打破作品與兒童間的藩籬,邀請兒童一同運用「光」創作,共創充滿光的藝術空間。

飛人集社劇團於美術館空間搭建「光影戲」劇場互動裝置,兒童可使用劇團準備的紙偶,在裝置中以光影創作與展演故事。(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策展思維,以互動為主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兒童美感教育與藝文扎根為發展目標,期待兒童在展覽中不只是觀看作品,更能與作品互動,進而激發想像、探索自我。因此,展覽互動性是兒美館重視的面向。


來創作實驗場「洞」一動!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盛大開幕


本特展除了展出具有參與性的互動裝置外,其他作品也以不同方式與兒童對話。王雅慧《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利用「自導式教具」,帶領兒童和錄像中的光互動,透過不同視角觀看作品,對夜光產生更多想像;王博彥《薩烏達得》紀錄旅行途中的多樣光景,並鼓勵兒童於作品旁的繪圖區畫出記憶中的景色,探索光的繽紛色彩;謝佑承《有燭火的靜物》則邀請兒童移動展台上的物件,觀察光影的虛實關係。

藝術家王雅慧從其作品《二十億光年的孤獨》中的「星座盤」意象出發,設計「自導式教具」,讓兒童可從多元視角探索城市中的夜光,連出屬於自己的星座盤。(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藝術家謝佑承《有燭火的靜物》在展台設置不同燭火物件,邀請兒童移動、擺放,觀察物件在投影下的光影變化。(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靜態作品如李屏宜《海港燈塔》、《花蓮大橋》以兩幅木刻版畫的「鏡像」創作,呈現家鄉花蓮的夜光漸變,引導兒童想像夜景的不同色彩;館內典藏之作——劉國松《中秋月》更翻轉人類的習慣視線,邀請兒童成為太空人,從宇宙遙望月球與地球的景象。

展牆上的作品解說亦跳脫直述型的知識傳遞,藉由提問、邀請、鼓勵等口吻,引導兒童與作品互動,激發對藝術的好奇與思考。展覽尾聲特別設計「拼字遊戲」,兒童可選擇不同的詞語詮釋光的定義與形象,反思光與自身的連結。

展覽以兒童熟悉的「拼字遊戲」作結,藉由不同詞語組合的詮釋,打開對光的更多想像。(陳安 攝影)

 

光之探索:從未來出發!

為了打造更多元的藝術展演與教育空間,未來兒美館將遷至位於桃園青埔的新建館舍,特展也連結此發展,與自造教育團體合作規劃STEAM工作坊,讓兒童化身城市建築團隊,想像城市有著什麼樣貌?建築如何安排於城市空間?當中的「光」會以何種姿態呈現?

工作坊中,兒童透過團隊合作,製作新建館舍、房屋等不同紙模型建築,並學習如何運用石墨導電原理,以「光」點亮夜晚的城市空間,打造一座想像城市,漫遊在「美術館的未來夜景」中。

兒美館將STEAM工作坊的成果作品展示於特展中,兒童可從中探索城市與光的關係。(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來點光吧》特展透過不同作品呈現光的豐富樣貌與姿態,而兒童在展覽中不僅是一名觀眾,更是一位參與創作的小小藝術家!感知光、創造光,並展演光,以「光」訴說自己的故事,開啟對光和藝術的想像與對話。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