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地方記憶的串聯與交織: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

新竹市美術館的《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藉由黑白的歷史照片,再現桃竹苗地區早年的生活寫照。(新竹市美術館 授權)

作者:黃小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於2022年12月9日正式開幕(展期至2023年2月28日),展示的攝影作品環扣桃竹苗地區的生活寫真與在地敘事。策展論述沿用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講述傳統攝影的「此曾在」(法ça a été,英That has been)觀點,希望藉由歷史影像中的「刺點」(punctum),產生跨時空的記憶共振。此展分為「信仰與生活篇」及「生存與環境篇」,重現不同時代中桃竹苗先民打拼的生活寫照。

新竹市美術館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街役場」,功能相當於現在的鄉鎮公所。(圖片來源:新竹市役所 | 新竹市役所,維基百科

 

新竹市美術館前身為建立於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街役場」,功能相當於鄉鎮公所;1930年代因人口成長升格為新竹市,爾後改名為「市役所」。2001年,因其保有日本傳統建築的屋頂與裝飾,及西方近代建築風格的屋身,登錄為縣(市)定古蹟,並由新竹市文化局管理營運。

在歷經整修及規劃後,2016年轉型為新竹市美術館,以展示當代藝術為館舍宗旨,為新竹市區注入藝文氣息。值得關注的是,新竹市美術館在空間意象上從原先以治理為目的的官方辦公空間,轉化為當代藝術對話及串連在地記憶的展示空間,充分展現了文化資產轉化為博物館的多元樣貌與地方實踐的精神。

攝影師葉裁的作品《賣麵女孩-內灣車站》,影像呈現早期內灣車站的景象,提著麵碗叫賣的女孩是當時通勤族的共同回憶。(黃小聞 攝影)
攝影師張乾榮的作品《牧童掌牛系列》,影像中邊務農邊讀書的牧童,顯現出早期農家子弟的生活型態。(黃小聞 攝影)

 

展覽中跨時空的攝影作品,串連起觀者(viewer)的記憶與話題。新竹市美術館因臨近新竹市護城河親水公園,假日可看見許多家庭到此參觀展覽,相較於當代藝術創作,攝影作品似乎更能吸引在地居民前來參觀,或許是因爲以生活為題的歷史影像更容易與觀者產生共鳴。在觀展的過程中,許多民眾透過作品喚起了兒時記憶,因而與同行者創造了許多話題,一次次的對話,也加深了與「新竹」二字的連結。例如攝影師葉裁的作品《賣麵女孩-內灣車站》,便勾勒出早期內灣車站通勤族的記憶,叫賣麵條的女孩身影彷彿歷歷在目,相比與現今台鐵車站內的連鎖賣店,呈現截然不同的人文地景。張乾榮的作品《牧童掌牛系列》則呈現出早期務農子弟的學習日常,坐在牛背上的牧童一手扶著牛背一手拿著書冊的認真模樣,給予在科技時代成長的觀者另一種生活的想像,重新反思教育學習的可貴。

參觀的民眾,藉由歷史影像開啟話題,透過生命經驗的傳承與分享,共構出新竹在地的集體記憶。(黃小聞 攝影)

 

誠如羅蘭‧巴特所說,雖攝影作品中的場景已不復存在,但藉由附加在影像畫面中的「刺點」觸發觀者的生命經驗,使其能從一幀幀的歷史黑白影像中,找到與自身的關聯性。而觀者在彼此交流生命經驗的過程中,也同時共構出世代間的集體記憶,使年輕的世代透過生活記憶的傳承,凝聚同屬於「新竹」這片土地的人文關懷與地方感。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