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藝術」學習盒中的創作活動,將藝術活動帶到年長者身邊。(Images © and courtesy of the Denver Art Museum.)
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六十歲以上成年人約有14%患有精神障礙,其中孤獨和社會孤立是兩大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臺灣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在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年滿六十五歲的社會環境下,博物館界該如何因應?
貼近年長者的需要,從認識「衰老」開始!
位於科羅拉多州(Colorado State)的丹佛美術館(Denver Art Museum, DAM),為順應該州躍居全美第二位五十五歲以上居民成長最為迅速的現況,自2010年起與政府部門合作,開始探索五十五歲以上觀眾的需求,以及美術館如何服務熟齡觀眾。
該館在2013年公布的研究報告優先指出,影響博物館如何設計年長者活動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常見的傳統觀點,偏重如何改善衰老的缺點,並認為機構的作用在於幫助年長者對抗衰老所帶來的記憶力或認知退化或延緩疾病發生等活動;另一種當代觀點,則將衰老視為人類發展的正常過程,重視如何發揮熟齡者的優勢,因此活動設計多為促進學習興趣、藝術欣賞、社會參與、跨代交流或家庭貢獻等。
兩種觀點的活動設計多受惠於美國知名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先驅Gene Cohen醫生提出的「創意熟齡」(creative aging)的概念,其研究成果表明:只要大腦持續從事有挑戰性的新活動,便能在任何年齡創造新的細胞,而年長者參與藝術活動可以降低疾病和受傷的發生率。其概念在2006年提出後,至今也在美國逐漸形成了針對55歲以上成年人的創意熟齡運動(creative aging movement)【註釋1】。而DAM研究報告更建議博物館若想吸引一般熟齡觀眾,需從貼近當代觀點的「熟齡友善」(age-friendly)角度切入。
提升幸福感,設計多元藝術創意活動
DAM歷經多年探索與研究,將熟齡友善的訴求,結合提升幸福(well-being)的五大行為:連結(connect)、行動(be active)、察覺(take notice)、持續學習(keep learning)、給予(give),進而架構出活動設計的指標,並於2019年起推動常態的創意熟齡專案。
其藝術創意活動計畫包括「博物館咖啡」(Museum Café)、「手邊藝術」(Art at Hand)、「社區展示」(Community Showcases)、「感官花園」(Sensory Garden)等,運用美術館館藏與空間,引發年長觀眾的學習動機,深化博物館的社區參與,至今已服務超過七千位熟齡與高齡觀眾。在2023年《美術館與健康熟齡:創意熟齡工具箱》中皆可看到每個活動的幸福行為指標提升與積極正面的回饋。
【影片】:「手邊藝術」學習盒
DAM同時推動季度創意熟齡論壇(Creative Aging Forum)、年度創意熟齡會議(Creative Aging Convening),針對創意熟齡議題有興趣者,或邀請醫療保健、老年住宅、年長者服務等組織,透過研討會、小組討論、案例研究等形式,串聯社區力量。另一方面,該館也以「藝術與關於」計畫(Art&About)提供專為阿茲海默症患者設計的藝術導覽活動,並於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四舉行。
臺灣博物館界亦趨重視高齡觀眾,但如何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或許博物館不僅可提供熟齡者終生學習、藝術創造、人際交往的據點,或是串連社區資源、提高長照動能,更可成為打破年齡歧視、引領社會更健康看待衰老議題的倡議場域,一起迎接未來超高齡社會的美好願景。
【註釋1】:創意熟齡運動(creative aging movement)詳細資料,請參考「Lifetime Arts」〈什麼是創意熟齡?〉一文。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 WHO「年長者的心理健康」網頁
-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時程」網頁
- DAM 2013年研究報告《完美契合:美術館和活躍年長者的新視角》
- DAM館方提供之2023年《美術館與健康熟齡:創意熟齡工具箱》報告(未公開)
- DAM創意熟齡專案網頁
- 「Lifetime Arts」組織〈什麼是創意熟齡?〉
延伸閱讀:
- DAM〈創造力對成年人的好處〉
- 美國博物館聯盟「博物館與創意高齡資源」
- WHO「熟齡友善城市與社區」全球網絡
- WHO〈對年老和健康的誤解〉
- 「Lifetime Arts」組織的創意熟齡資源
- 〈創意熟齡:為什麼藝術教育工作者現在需要吸引熟齡學習者〉
- 「博物館創齡行動」網站之資源分享
- 「Lifetime Arts」組織〈Maura O’Malley與全球創意熟齡〉
- 美國博物館聯盟呼籲參與創意熟齡運動一文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