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里堡史蹟館中的Danny是真的鐵匠,退休後到該館示範古早鐵匠的工作,打造刀斧和馬具。(黃憶欣 攝影)
作者:黃憶欣(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管理碩士、加拿大資深媒體工作者)
提到史蹟館或博物館,給人印象總是靜態展示古文物居多,但在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區的蘭里堡(Fort Langley),還保存了活生生的歷史遺址,並講述加拿大西岸殖民時代和北美原住民族間的故事。在這裡,你會遇到200年前移民至此的加拿大人後裔,以及自始至終居住於保留區內的原住民族。
蘭里堡被稱為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起源地,曾是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的毛皮貿易站。作為大英帝國貿易路線的一部分,在十九世紀吸引以毛皮和漁獲換取商品的原住民族居住。哈德遜灣公司為鞏固其地位,鼓勵男性下屬與原住民族女性通婚;並在淘金熱推動下,該地人口從約150人增加到3萬人,也在建立49度緯線作為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邊界發揮了關鍵作用。
蘭里堡國家史蹟館(Fort Langley National Historic Site)於1923年被定為國家歷史遺址,其重要性正是因為說明了整個卑詩省的發跡史,甚至是加拿大經濟命脈的來源。
在政策考量下,該館展覽重心轉為關注原住民族議題,且希望透過「沉浸式體驗」,讓下一代學習珍惜多元文化,尊崇或保護原住民族文化,成為近兩年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因此,在各展館中有更高比例的原住民族歷史文物出現,與原住民族導覽人員進駐。
【博物之島新訊】找回名字的力量!美國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回應部落的聲音與文物歸還的實踐
該館有24個參訪點,雖然僅存一幢最原始建築,但修復後的堡壘以及周遭環境,都讓人彷如置身200年前。該館主要的「劇場」與重點展示屋內,均由身著古裝的導覽人員解說當年村民和原住民族如何「討生活」,包括木桶和繩索的製作、食物的準備、毛皮和衣物的交易、淘金,以及真正的鐵匠在你面前鍛造各式斧頭和刀具;你可以直接觸摸各種動物的毛皮,了解郊狼、狐狸和水貂皮如何換來紡織品。
館內介紹說明,當哈德遜灣公司前去蘭里堡尋求毛皮時,昆特蘭(Kwantlen)原住民族酋長則勸說貿易商也接受鮭魚和蔓越莓,於是鹽漬鮭魚被運往夏威夷,蔓越莓被輸出到加州。由於這些「新產品」的儲存和運輸難度提高,需使用木桶出口貨物來因應。木桶製造成為實現當地經濟轉型的關鍵因素,並促使蘭里堡農場僱用更多原住民族工人製造木桶。
1858年蘭里堡成為淘金重鎮,由於擔心美國在這個資源豐富的地區插旗,英國立刻在當年委任總督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並宣布此地為其殖民地。
館內值得一訪的便是總督道格拉斯在此宣誓就職的「大宅」(Big House),以及「僕人宿舍」(Servants’ Quarters),屋內的家具和陳設皆為百多年前的真實物件,每個房間也呈現當時的日常點滴,高階主管和平民如何不同,以及加拿大家庭的一般活動,例如,原住民族和移民間技術融合的紡織機。
訪客可以在大宅內穿上古裝「打卡」,甚至效仿當年總督道格拉斯宣示。另一方面,也有體驗「討生活」的環節,例如,廚房區以互動教學,讓訪客了解當時村民吃些甚麼,如何生火,如何敲擊製作捕魚工具,以及戶外淘金站,認識掏金的過程,實際操作下來會發現古時生活不容易。
【博物之島新訊】拉近我們與書的距離,荷蘭圖書之家博物館手抄和活版印刷體驗活動
目前「大宅」頂層有「我是西米亞莫,我是洪水倖存者」特展(Che’ Semiahmah-Sen, Che’ Shesh Whe Weleq-sen Si’am),講述西米亞莫原住民族的故事,關注其口述歷史,以及他們在卑詩省低陸平原的地位。訪客可以看到雪松籃、珊瑚礁網遺址和避暑聚落的立體模型等文物,展至2024年4月6日止。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