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找回名字的力量!美國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回應部落的聲音與文物歸還的實踐

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文物歸還特展,紅色展示架上遺留著文物曾經停留的印記。(劉曉樺 攝影)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S’eḏav Va’aki Museum),成立於1929年,多年來致力於保存維護北美古老原住民族霍霍坎(Hohokam)所開發建設的運河灌溉系統與聚落遺址。該館於2023年3月24日,正式將以西班牙語命名的館名「普韋布洛格蘭德博物館」(Pueblo Grande Museum),更名為當地原住民族語「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 。

北美原住民族霍霍坎聚落遺址之復原模型,可見其後代奧哈姆替博物館取名「Va’aki」(意譯為大型平台土墩)的原因。(劉曉樺 攝影)

 

原名「Pueblo Grande」為西班牙語「大城鎮」之意,館內展覽指出當時命名的考古學家並非西班牙母語者,為了顯示該館有兼容其他民族的意涵,所以選用西班牙語命名。更名後的「 S’eḏav Va’aki」,其中「S’edav」有「中央/中心」之意,表達該遺址位於鹽河谷的中央位置,並顯示其運河系統的重要性;而「Va’aki」,意為大型平台土墩(platform mound),取其聚落型態的樣貌。透過以原住民族語更名,更顯明該館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意涵。

從運河地圖的大型展版中,可見北美原住民霍霍坎族於鹽河地谷區(約於鳳凰城南部),在一千四百多年間沿著鹽河(Salt River)累積建造了超過一千六百公里的運河灌溉系統(藍色細線)與各個聚落(暗紅色區塊)。(劉曉樺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建立去殖民化的公平變革:專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Brandie Macdonald


何以為名?博物館與當地社群的合作與對話

該館透過展覽〈吾何以為名?〉(What’s In Our Name?)呈現博物館的更名歷程。自2010年起,該館開始向霍霍坎後代奧哈姆(O’Odam)部族諮詢在地考古的可能性,主要合作的源生社群是鹽河皮馬-馬里科帕印第安社區(the Salt River Pima-Maricopa Indian Community)和希拉河印第安社區(Gila River Indian Community)的部落歷史保護辦公室。

博物館透過固定月會,逐漸拉近與部落的關係。直至2018年,該館決定在科學考古的主題之外,增加呈現在地部落的聲音。並與部落顧問一同製作「家園地圖」(Homeland Map),呈現出部落傳統的地名,以及重要的原住民族文化地標。

博物館更名也在2022年成為博物館與部落積極溝通的重要議題,並由希拉河印第安社區長老提出八個名字,鹽河皮馬-馬里科帕印第安社區代表則選出博物館新名稱。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持續開放對話交流的機會與空間,讓歷史長河中經常主導著話語權的博物館,透過變更命名權的出處,使社會大眾看見由美國原住民族所定義的文化視角。

過往陳舊牌子上的西語舊名「Pueblo Grande Museum」,以及現代霓光燈管表現其蘊含美國原住民族視角的新名「S’eḏav Va’aki Museum」。(劉曉樺 攝影)

 

更名之外,透過文物歸還行動回應部落的聲音

該館從2010年開始與原住民族部落累積溝通的成果中,不僅取消所有原住民遺骸和陪葬品的展示,至今也已歸還99%、超過三百多件的遺骸館藏。並在另一特展〈還祖歸家〉(Sending Their Ancestors Home)指出被隱藏在博物館各類研究學科背後,北美原住民族要求博物館歸還祖先遺骸和祭祀文物的緣由。

展覽中簡述盜墓的歷史,也引用不同領域、文化、階層的人呼籲重視原住民文物歸還課題。其中,北美原住民族維權人士羅伯特‧克魯茲(Robert Cruz)在1986年所說:「當白人的墳墓被挖掘時被稱為盜墓,但當印第安人的墳墓被挖掘時,卻被稱為考古 [註釋1] 。」更闡明早年考古發掘者在非自身所處文化脈絡下,難以換位思考的盲點。


【博物之島新訊】穿越歷史的虛擬之旅: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戰利品:十則故事」特展結合VR挖掘掠奪物件背後的故事


結語:文物返還的挑戰與反思

〈還祖歸家〉展覽中提到,儘管美國於1990年頒訂《美國原住民墳墓保護和返還法案(Native American Graves Protection and Repatriation Act, NAGPRA)》,然而,至今還有約莫六百家博物館和大學擁有超過十一萬件的原住民遺骸館藏無法回歸部落。

因此,策展人凱特琳‧迪克特(Caitlin Dichter)接受鳳凰城地方媒體採訪時指出,如果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的展示能讓觀眾在看到原住民祖先遺骸的展示時,問到「這(骸骨)真的應該展出嗎(Should that really be on display)?」,那她的展示就成功了。

該館在開放溝通、尊重北美原住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逐步釋放博物館長期擁有述說歷史的話語權,透過傾聽、反思、實踐,進而展現博物館社會正義、社會教育的真實力量。


【博物之島新訊】支持、反對之外的第三種觀點?文物返還正反案例


博物館戶外的步道可環行遺址一周,在照片上方的白帳篷是每年由博物館主辦的印地安市集活動一隅(今年為46屆),有多個部落參與超過百個手工藝攤位,並設有主舞台,由印第安傳統舞蹈團或部落青年樂隊等團隊演出。(劉曉樺 攝影)

 

〔註釋1〕:Robert Cruz話語的原文” When a white man’s grave is dug up, it’s called grave robbing, but when an Indian’s grave is dug up, it’s called archaeology.”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